Skip to content

祝福的循環 ——何況他們的豐滿

莊東傑

《恩福》雜誌91期(2024/04)刊登了陳愛光教授的專文「如何看待現今的以色列?」文章指出,現今的以色列既是又不是神的子民;基督徒不需一味支持以色列政權,但也不要抹殺猶太人在神眼中的特殊地位;我們當為猶太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歸主禱告。這篇專文的觀點可說是周全而平衡的。不過筆者認為,還有一個觀點能使這主題的視角更加完整——那就是羅馬書十一章12節所說的「何況他們的豐滿呢?」

保羅寫羅馬書,除了闡明因信稱義的真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想要緩和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之間緊張的關係。羅馬書九至十一章的要旨,就是勸勉外邦信徒不要以自己的屬靈富足為傲,應該回頭來幫助猶太信徒;若以色列豐滿了,外邦教會將更加蒙福,從而成為「祝福的循環」。¹ 保羅的期盼和預言,從第一世紀至十九世紀都沒有實現,但二十世紀後半葉可能開始實現了。

「祝福循環」的前半和後半

羅馬書十一章11至15節指出了兩個層面,筆者稱之為「祝福循環」的前半和後半。「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12a)以及「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15a)是前半;指因猶太人不信福音,使徒轉而將福音傳給外邦人。「何況他們的豐滿呢」(12b)以及「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15b)則是後半;指出以色列人要大批信主,並且這也會促使外邦教會更加復興。

主耶穌親自帶領的十二使徒全是猶太人,最早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也幾乎都是猶太人。當猶太非信徒逼迫他們,福音便往外邦發展,建立了安提阿教會,這教會又差派使徒,建立了羅馬帝國各地的教會。第一世紀末,福音已傳遍羅馬帝國,使徒多馬甚至將福音傳到印度。

然而第二世紀後猶太基督徒逐漸減少;到了四世紀,幾乎完全沒有猶太基督徒,教會也開始逼迫猶太人。十字軍東征時,大量猶太人遭到屠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雖然恢復因信稱義的信仰,但卻沒有恢復對猶太人的正確認識,反而興起「替代神學」,認為以色列人的地位已完全被教會取代了。以上這些歷史事實,可以對應「祝福循環」的前半,即「因猶太人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參羅十一11)。

然而,我們不應該忽略「祝福循環」還有更加積極的後半,即大批以色列人將會信主,並促使外邦教會更加復興。這事很容易被誤解為發生在外邦人得救數目滿足之後,因羅十一章25至26節說:「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然而「以色列人大批信主」和「以色列全家得救」並不相同。結合對經文的理解以及歷史的事實,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後者發生在基督再來時,而前者則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開始發生,至今還在持續發生。

第二次大戰後期,大批猶太人逃離歐洲,移民至以色列地、美國及部分亞洲國家。赴美的猶太人得到基督徒愛心的接待與幫助,在美國有很好的發展。許多猶太人打開心,真正認識了基督。

1948年以色列復國時,全世界只有五千猶太人信主;至2000年,超過五十萬猶太信徒,如今已超過百萬人。而在以色列本土的彌賽亞信徒,也從百人成長到超過一萬五千人。² 美國的基督徒不以強勢手段要猶太人信耶穌,乃是以真實的愛去接待落難的猶太人,逐漸感化了他們。

若說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美國教會扮演著保羅期盼第一世紀羅馬教會的角色,這樣的看法並不為過——羅馬教會是當時資源最多的教會,理當啟動「祝福循環」,幫助更多猶太人信主;然而,羅馬教會沒有做到,但如今的美國教會卻做到了!

在猶太人信主人數迅速成長之際,亞洲許多國家的基督徒人數也同步成長,包括韓國、印尼、中國、印度等。以中國為例,1948年只有不到百萬信徒,現今可能已有一億多。目前在亞洲的大復興,是神特別的作為,與猶太人大批信主成正比關係,可見「他們的豐滿」成了亞洲的祝福。猶太裔的基督徒喜歡稱自己是「彌賽亞徒」,使用希伯來語「彌賽亞」,而不使用希臘語「基督」;其實二者意義相同。近二十年,不少彌賽亞徒傳道人在世界各地教會分享信息,對基督的教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祝福循環」的實現。

救恩的次序

猶太人與外邦人在神眼中都是寶貝,沒有孰輕孰重;但在神的計畫中,的確有先後次序:「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馬書一16)。這個次序不僅發生在第一世紀,也在目前這個世紀發生——猶太人大批歸主,亞洲人也大批歸主。

使徒行傳說:「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這次序,第一世紀已經走過,如今會否再走一次呢?這不是說,只對猶太人作見證,不對外邦人作見證;乃是說,對外邦人作見證之時,不要漏掉對猶太人作見證。故此,為猶太人信主禱告,以愛心接待猶太人,帶領猶太人歸主,差派宣教士去到猶太人當中,這些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也能使我們蒙福。我們如此對待任何國家民族,也會蒙福。

許多人相信,華人承接福音的最後一棒,大使命要在華人手中完成。但是,基於保羅所說「何況他們的豐滿」,筆者相信,大使命更可能在猶太人手中完成。當猶太人大批歸主(不是100%歸主,可能是10%的水平),猶太人宣教士將大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宣教,如同多馬至印度宣教、保羅至西班牙宣教的現代版。這樣說來,我們更多參與猶宣工作(向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宣教),應當是合神心意的。

以巴衝突的解藥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造的衝突,各有支持者,各有立場與誤解,即使深入全盤瞭解的人也覺得幾乎無解。阿拉伯世界的目標是要以色列人離開中東,回到十九世紀前的情況。多次的中東戰爭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最近哈瑪斯對以色列的突襲,也是如此。英、美等國及以色列本身,則必須維護以色列國的生存與發展,以免他們又流亡各國,被逼迫、屠殺。但以色列以強大武力回擊侵犯者(很多狀況其實是恐怖組織所設的圈套),造成不少巴勒斯坦百姓死亡或逃難,這也是一個事實。所以,世界各地更多輿論支持巴勒斯坦。

從歷史的角度看,以巴現況其實是士師時代與掃羅時代的翻版。當迦南人罪惡滿盈時,神興起摩西拯救以色列百姓脫離法老王的逼迫、殺害,並使用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攻佔迦南全地,作為對迦南人的審判。但以色列百姓後來轉去拜偶像、假神,因此神存留部分迦南人,且興起外來的非利士人,成為以色列百姓的大患。當百姓悔改歸向神,神興起士師拯救、保護他們;當百姓又去拜假神、偶像,神就讓他們遭難。

掃羅時代有一點復興,但掃羅仍不專心倚靠神,以致最終打敗仗,他及兒子都死在非利士人手中。當大衛作王,神使他每戰必勝,最終使外邦四境全都與以色列和好。關鍵因素乃是大衛王專心倚靠神,並建立廿四小時晝夜敬拜禱告。

耶穌基督是坐在大衛寶座上直到永遠的那一位,因此今日以巴衝突的答案乃是在耶穌基督身上。唯有基督掌權,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基督再來當然一定會解決這問題。但在基督再來之前呢?我們當如何禱告與投入呢?

有兩個方向:第一,更多巴勒斯坦人信耶穌,並樂意與以色列和平相處,使衝突減少。有些巴勒斯坦基督徒帶領猶太人信了耶穌,這種情形在百姓當中開始出現;但需要領導階層及恐怖組織也有人信主,才能帶來更好的和平契機。第二,以色列國有更多的猶太人信耶穌,單純投靠主,如同大衛王,如此,神必親自保護以色列,為他們爭戰。以色列目前很多年輕人受世俗化的影響,活在淫亂當中。我們要禱告呼求昔日拯救妓女的耶穌,今日也拯救落入淫亂的這些人。

我們有三方面可以積極參與:首先,為以色列人及巴勒斯坦人信主禱告。目前猶太人信耶穌,成為彌賽亞信徒,會被去除猶太人的身分,成為只是一般的以色列國民。要為這種錯誤政策的改變禱告,期待當權者明白:信耶穌與作猶太人並不衝突。

第二,差派宣教士到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當中,幫助更多兒童、少年、青年信耶穌。猶太成人很難信耶穌,但兒童、少年、青年則比較容易。比如,印度的克安通牧師蒙神指引,去以色列開辦孤兒院,讓這些孩子在基督徒所辦的孤兒院當中長大,並成為彌賽亞信徒,甚至參與改變以色列的屬靈情勢。

第三,成為禱告宣教士,投入耶路撒冷廿四小時敬拜禱告。那裡有幾個敬拜禱告中心,可選擇加入。這種禱告能改變以色列的屬靈局勢,使其從類似士師時代的混亂狀態,進入類似大衛時代的得勝氛圍,以迎接基督再來作王掌權。

參考文獻

1、斯托得牧師稱之為「祝福的鎖鍊」,見斯托得著,《羅馬書》(台北:校園,1997),399頁。

2、參看珊蒂·泰普林斯奇,〈現在是以色列救恩的日子〉,《希望之光》電子報。作者是信主的猶太人,與丈夫在美國成立「希望之光」機構,委身幫助世界各地猶太人信主,對於猶太人信主人數的估計有其可信度。另可參她所寫的《關愛以色列》(香港:高示有限公司,2009)。

(本文部分內容及基本觀點曾於2014年在《論壇報》及《國度復興報》發表,本次配合世界局勢及近況發展而改寫、增添。)

作者為三民信義會牧師、台北道生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