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024)年初,我在美國富勒神學院開了一門新的選修課,名為「與儒釋道三教心靈對話」(Engaging with Confucian, Daoist, and Buddhist Spiritualities)。為什麼我要開這門課呢?其實,我的靈感已經累積了一段時間。

中國大陸:從于丹到意公子
2007年,美國一些大媒體如《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都報導了中國大陸一本暴紅的國民暢銷書《于丹<論語>心得》,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于丹。該書出版於2006年(北京中華書局),在第一年就賣出了超過四百萬本,據說盜版的數量也差不多。英文翻譯於2009年出版。于丹承認,自己不是《論語》研究的專家;她只是與他人分享孔子如何觸動她的心靈,讓大家「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頁5)。因此,有人形容這本書是給中國人的「心靈雞湯」。2016年,她又出版了《于丹莊子心得》。有些學者熱衷批評于丹錯解經典,但這些批評都很失焦;于丹現象說明同胞心靈空虛,雞湯中儘管營養量不高,總聊勝於無。
這幾年,第二個于丹在中國大陸出現了。當年于丹透過中央電視《百家講壇》而走紅,但現在是自媒體的年代,網紅取代了昔日官方媒體的名嘴,更具有代表性。「意公子」(吳敏婕)原本從事藝術推廣節目《意外藝術》,近年的定位為「把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裡那些打動我們的人與物,帶進當下人們的生活」,繼續以國學來炮製「心靈雞湯」。她在節目中談得最多的是蘇東坡、莊子、李白。看網上介紹說,她在內地有三千萬粉絲。我自己看到,YouTube上《意公子》訂戶也已超過三十萬,瀏覽人數接近三千萬(2024年6月)。據網上報導,她在2023年還成為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婦女》2023年十大時代人物之一,可見其影響力。她的節目很短,每集從5分鐘到10分鐘不等;除了講經典,一定會談生活,以國學來解決人生的苦惱。這些精簡的解釋經典的短講,適合很多人的口味。

台灣:蔡璧名與莊子
台灣方面,近年來也有類似的現象。台灣大學中文系蔡璧名教授的《正是時候讀莊子》開放式線上課程,在YouTube上已經有一百六十萬人次點閱(2024年6月),及後整理成為《正是時候讀莊子》(2015–2022)三卷本(主要是原創漫畫演繹)、《莊子,從心開始》(2016–2023)三卷本(課堂講稿的增添修訂),都迅速成為暢銷書。她講莊子與其他人不一樣。第一,她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和東方修煉薰陶,進而研究莊子的身體觀與身體工夫。第二,她有「生活見證」:自己曾患癌症三期,在醫院中透過實踐莊子的駕馭身心之道,讓腫瘤消失,無需手術割除,醫師嘆為奇蹟。
《正是時候讀莊子》卷一的封面簡介文說:「今日人心的浮躁與不安,無異於千年前的戰國時期;古代經典《莊子》正是現代人強化心靈的實用法則,讓自己在艱難的處境中,仍能身心安適。」而封底簡介文說:「我們才是心的主人。心靈柔弱,但是只要經過有意識的訓練,它也可以是護衛自己一生最有力量的武器。要為生命找道理,要安定惶惶不安的心靈—現在,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能使人靈魂甦醒,心靈強壯,蔡璧名的這個信息非常清晰。
(趁著蔡璧名帶來的「莊子熱」,台灣近年來陸續出版了好些莊子思想的「心靈雞湯」,如傅佩榮2020年的《人生困惑問莊子》,苦苓2021年的《煩事問莊子》。與莊子思想有密切關係的蘇東坡也得到「心靈雞湯」的待遇,如蘇淑芬2022年的《有一種豁達,叫「蘇東坡」:賞讀詞人的快意人生》,費勇2023年的《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不管你遇到了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美國:林語堂推銷的 中國文化「心靈雞湯」
去年仔細讀了林語堂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香港譯名為《信仰之旅》)及《生活的藝術》,發現在他「離教」的日子(1916–1959),他完全是靠中國儒道兩家的思想和唐詩宋詞來怡情養性,獲得心靈力量走人生之路;莊子、陶淵明、蘇東坡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燈塔。他一直為昔日傳教士割斷他與中華文化的連結耿耿於懷,在美國居住的三十年期間,他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為美國人提供中國文化的「心靈雞湯」,大受歡迎。《生活的藝術》英文版原版(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1937年出版時,馬上獲得「每月讀書會」(Book of the Month Club)推薦為「當月之書」;及後成為1938年整年度全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至今仍在美國不斷加印售賣中。
這本書第一章開宗明義地說:「在下面的文章裡我不過是表現中國人的觀點。……我總覺得這種人生觀是絕對真實的。人類心性既然相同,則在這個國家裡能感動人的東西,自然也會感動別的國家的人類。我將要表現中國詩人和學者們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是經過他們的常識和他們的詩意情緒而估定的。我想顯示一些異教徒世界的美,顯示一個明知此生有涯,但是短短的生命未始沒有它的尊嚴的民族所看到的人生悲哀、美麗、恐懼和喜樂」(頁2)。細讀此書,發現林語堂推銷的人生哲學,仍然是道家的;當他第二次歸主之後,並沒有否定或糾正這些觀點。

信仰與文化
基督徒在傳福音的時候很快就引用聖經談我們的教義,當對方對我們的教義不感興趣時,我們就缺乏話題。我們喜歡以「人死後靈魂何處去」質問他們,受儒道思想影響的華人對這話題卻不感興趣;他們寧願與我們談傳統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但我們往往就不知如何對應。(林語堂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並沒有認真處理這些問題;反而溫偉耀在《成聖、成仙、成佛、成人》中有簡潔有力的回應。)
我在富勒神學院開這門課,屬於宣教學方向,讓同學學習在東亞文化中,如何與對方展開有意義的心靈對話。這是一門網上課程,學生除了在美加地區以外,也有的分佈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越南、韓國。
《恩福》雜誌的宗旨很好:「信仰在文化落實,文化藉信仰更新」。想達到這個終極目標,要先從對話開始;但對話之前,我們需要彼此深入認識,知己知彼。
重新認識中華思想
從大學開始,我在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修西方與中國哲學。我適逢其會,前兩年得到唐君毅的教導,後兩年上了牟宗三的課。大學畢業後我到美國求學,攻讀兩個博士的十一年期間,自己找時間繼續讀了一點中國哲學的書。及後回香港,在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任教三十一年,期間曾教授一些與儒釋道有關的倫理學和宗教學的課。一直以來,我主要以帶有宗教向度的哲學來看儒釋道三教。2008年,我們學系開了一個「當代儒學與精神性」的學術會議,參加的有劉述先、成中英、陳來等。我發表的論文題目是〈靈修學、精神性與當代儒學:比較聖十字若望、馮友蘭與唐君毅〉。當時我並不滿意以「精神性」來翻譯“Spirituality”這個字,但為了整本書的一致性,姑且用之。
這幾年,讀了一些秦家懿的著作,她說服了我:儒釋道的神髓其實是與基督教相通的靈修學。她曾當修女二十年,熟悉天主教的靈修學,所以她的中西靈修學比較,特別有說服力。(當然,好友溫偉耀也一直持類似的立場)。我終於發現,以哲學來看待儒釋道三教,有其嚴重侷限性。要真正與儒釋道三教及中華文化對話,必定要正視其類似基督教靈修學的Spirituality。我必須承認,在基督教傳入中國以前,儒釋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人精神生活及心靈嚮往,他們並非活於黑暗深淵中。現在我們把這三家思想視為哲學,變成只是左腦特別發達之少數人的樂趣。在現代華人社會,儒道二家思想的遊魂的確是寄生在大學的哲學系,經常與西方哲學比較,以致於更加脫離群眾。于丹、意公子及蔡璧名的出現,才恢復了傳統思想為世世代代華人提供「心靈雞湯」的活力,媲美基督教靈修學。

重新認識靈性/心靈塑造
當我還是一個幼嫩的基督徒時,聽一位資深牧師說,基督教的人觀有兩種看法:三分法(靈、魂、體)或二分法(靈、體),而「靈」是我們與神溝通的能力。傳統中國人觀根本不知道人有靈性,怎麼可以說儒釋道三教也有旗鼓相當的靈修學思想呢?
當代研究靈修學的西方學者,就發現不可以執著於「靈」這個字,否則就會文化傲慢,以為只有西方文化才有深邃的心靈反思。主編“World Spirituality: An Encyclopedic History of the Religious Quest”叢書的Ewert Cousins就是一個很好例子。該叢書已經出版了二十多本,除了有三冊是處理基督教之外,其他的都是非西方心靈修養思想,包括兩冊討論儒學,兩冊討論佛學。比較學術性的討論,我在這篇文章就不展開了,但我注意到一個美國福音派的靈修學作者魏樂德(Dallas Willard)對靈性/心靈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有一個包容性很高的陳述,而且這個陳述有其聖經基礎。
舊約聖經中有三個字來表達人性中非物質的部分:(1)“nephesh”:英文聖經譯為soul, life,和合本譯為「靈魂」、「生命」、「性命」、「人」;(2)“ruah” :英文聖經譯為spirit, wind, breath,和合本譯為「靈」、「風」、「氣息」;(3)“leb”:英文聖經譯為heart,和合本大都譯為「心」。(Wolff的《舊約的人觀》用了三章來分析這三個字的豐富用途。)以上三個希伯來字在七十士譯本(LXX,希伯來文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中,大致上對應於三個希臘文單字“psyche, pneuma, kardia”(但非一對一嚴格對應)。新約聖經繼續使用這三個希臘文單字,另外還增加了 “nous”,英文聖經譯為mind,和合本大都譯為「心」、「心意」、「悟性」。
聖經作者使用這些詞語是文學性的,並帶有修辭手法,而不是當作科學名詞並有精確的定義且互相排斥;相反地,聖經的作者經常將這些詞語並列且互換使用,非常靈活。和合本譯者考慮到翻譯的信、達、雅,因此對這些譯詞更加充滿彈性。“leb” 已經譯為「心」,“nous”也譯為「心」及「心意」,“nephesh”有時候也譯為「心」(「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而不是直譯為「我的靈魂哪,你為何憂悶?」(詩四十二5上)“pneuma”有時候也譯為「心靈」而不是「靈」(太十二41;路一80;約四23;羅一9,七6,八10;林前十四2;林後十二18)。
按照舊約學者Wolff的統計,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中,“leb”「心」字出現了共858次;用來描述人的心共814次,是舊約人觀的最重要術語(《舊約的人觀》,頁40)。我查考一些聖經字典,發現以上這四個字在原文不同場合的用法有時候相當於稱呼「自我」或「本人」,而「心」(heart)這個字比起其他三個字來,就特別被如此廣泛地使用,因為這字帶有「中心」、「中央」、「核心」的意思。再加上和合譯本的彈性譯法,讓「心」字的曝光率大量增加。整本中文聖經包含非常豐富的心學素材,有待我們去開發聖經的心學。

魏樂德《心靈的重塑》的廣闊胸懷
在《心靈的重塑》一書中,魏樂德(Willard)同意,在聖經中,「心」才是人的核心,因此他對「靈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下了一個比較寬鬆的定義:「心靈的重塑」(Renovation of the Heart);這書的書名因此而來。他認為「心」、「靈」、「意志」(或其他類似名稱)都是指向人性中非物質的構成部分,功能有不同的強調。「心指的是它在人裏面佔據的中央或核心位置,人的所有其他成分的正常運作都維繫於它。……心,是為整個人作決定、作選擇的地方,這就是它的功能」(頁26、27)。因此,魏樂德提醒我們:
心靈塑造,不管是哪一種宗教背景或傳統,都是把人的心靈或意志賦予某種「形式」或品格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驗到這個過程。無論是最高尚的人,或是最卑鄙的人,都經歷過心靈塑造。聖人和恐怖分子都是心靈塑造的產物,他們的心靈都經過形塑而成。就是這麼回事。……從過去到現在,從摩西、所羅門、蘇格拉底、斯賓諾莎,到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奧普拉(Oprah Winfrey),以至於目前的女權主義者、環保分子,每一個對人類現狀作出深入思考的人都會承認這一點。(頁11、3)
換言之,心靈塑造並非基督教的專利。魏樂德有此寬廣視野,因為他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哲學系任教四十八年,教的是西方哲學,因此他比較注意如何使基督教思想與一般人類思想有連接點。魏樂德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使人心意更新變化的福音需要一個處境化的表達。他所提到的蘇格拉底、斯賓諾莎、弗洛伊德、奥普拉等人,對於東亞人民來說毫無共鳴。對於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東亞人民來說,要與他們建立良性的心靈對話,我們首先需要承認東亞的心靈思想對他們精神生活培育所作的歷史貢獻。沒有這樣的貢獻,中國文明老早就遭遇與巴比倫和埃及文明相同的命運——它們只成為博物館文物展品。
魏樂德承認,非基督教心靈思想對人類有其貢獻,他說:「由此可見,內心生命的塑造和再塑造,是人類受造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人類思想最早期的記錄充分見證了人如何竭力掙扎,力圖解決這問題」(頁11)。魏樂德對這句話有一個註解:「此外,東方思想也多論及心靈塑造,這方面的著作可說是汗牛充棟」(“an ocean of literature”,頁372)。
以這個寬廣視野,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討論心靈重塑或更新,就可以既指出雙方的連貫性,也指出基督教的獨特之處。「所以,我們在講台上不斷宣講心靈轉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自也是十分恰當的。各人意見雖有不同,但分別只在於人的心靈裏面有甚麼需要改變,以及如何帶來改變而已。……我們可以先粗略地說,基督徒的靈命塑造,基本上指的是在聖靈催策之下,形塑人的內心世界,使它變成像基督內心樣式的過程」。(頁3、16)

中西心靈修養之學
魏樂德有博學學者應有的雍容大度,我們華人基督徒應該效法,對華人傳統文化中的心靈修養學問加以肯定。(我們當老師的在批改學生作業時,對於一些沒有拿滿分,但有用心及努力的同學,也會評註,肯定他們的表現。)在一篇題為〈Idaho Spring關於心靈塑造的幾個問題〉的網上文章中,魏樂德回答了好些與靈性塑造有關的常見問題。第八個問題是:「心靈塑造不是一個全人類的工程嗎?在其他許多非基督教的傳統中,它不是同樣能夠得到很好表達嗎?」魏樂德如此回答:「在每個偉大的人類心靈塑造傳統中都能找到許多好的東西,基督徒應該尊重在任何地方發現的好處。『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一17)。如果我們不能寬宏大量,那麼我們所擁有的就很少。」在神學上,魏樂德這個回答是建基在「普遍恩典」這個教義中。在救贖以外,神對人類不同民族仍有普遍恩典,讓他們可以有秩序地過共同的生活。
在〈基督的知識與基督教多元論〉這篇文章中,魏樂德表示願意接受一種微弱的宗教真理多元論。沒錯,在信仰上基督教擁有全部真理,但這並不等同於只有基督教才擁有信仰真理;儘管是微薄的,很多宗教都擁有一些信仰真理。有別於強大的多元論(哪個宗教的信仰都差不多),微弱的多元論與基督救恩的排他論並不矛盾,正如律法與福音也並不矛盾(英文原著頁72)。既然《箴言》三十至三十一章中非猶太人(亞古珥、利慕伊勒)的智慧也「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為何儒釋道的人生智慧就必然不是有益的呢?
在東亞文明中,儒釋道三家的心靈塑造思想,長期以來孕育著東亞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現在仍如是。極簡地說,中華思想對心靈塑造的高度重視,其實從佛教開始。中國佛教提出了人皆有佛性一說,而佛性就是人內在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因此修行要從修心開始。禪宗更指出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受佛學影響,宋明新儒學也重視修心,表面上他們分為心學(陸、王)及理學(程、朱)兩派,但朱熹對「心」仍非常重視,他認為「心」是一身之主宰,而「人心」與「道心」常衝突,因此要「正心誠意」。道家比較少談心,但莊子提出透過坐忘及心齋,以達到心靈的逍遙,也是一種心靈的塑造。因此儒釋道三家學說,都有其獨到的心靈塑造思想,而且還有自己一套的修養工夫(類似於基督教的靈性操練)。

基督教心學
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是要成全在我們文化中的普遍恩典。基督信仰的靈性修養思想,與儒釋道三家的心靈修養思想,既有斷裂性,也有連貫性,都可以稱為廣義的靈修學(心靈修養之學)或心學。華人基督徒的處境化靈命重塑思想,可以使用儒釋道三家的心靈重塑語言來表達;否則,由於缺乏共同話題,我們難以向意公子及蔡璧名的粉絲傳福音。
蔡璧名在《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序言〉之末說:「讀莊子前,心隨境轉;你在風浪之間,載浮載沉。學莊子後,境隨心轉;風浪在你的腳下,任你乘御遨遊」(頁29)。
基督徒該如何回應?很多神學院會教西方的護教學,但對東方思想通常都忽略。十九至二十世紀基督教傳教士來華時,正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低潮,因此傳福音時可以對傳統中國文化置之不理。近年來卻是文化自信的高峰期,衛道之士以傳統中國文化為抵抗基督信仰的工具。對華人神學院而言,也「正是時候讀莊子」了。我們首先要承認,「心靈雞湯」固然有益,但也要提醒對方「心靈雞湯」不能取代心靈治療;要解釋這個命題,我們就需要發展基督教心學。

書目:
1、Willard, Dallas. Knowing Christ Today: Why We Can Trust Spiritual Knowledge. Chapter 7: “Knowledge of Christ and Christian Pluralism.” San Francisco: HarperCollins, 2009.
2、Wolff, Hans Walter. Anthrop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London: SCM, 1974.
3、于丹,《于丹〈論語〉心得》,北京:中華書局,2006。
4、王陽明,《傳習錄: 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出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台北:好優文化,2019。(因為政治因素,近年來王陽明心學也在中國大陸熱起來,這個熱也傳到台灣,因此有這本書的出版。)
5、林語堂著,越裔譯,《生活的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6、林語堂著,謝綺霞等譯,《從異教徒到基督徒》,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7、苦苓,《煩事問莊子》,台北:時報文化,2021。
8、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編,《當代儒學與精神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9、傅佩榮,《人生困惑問莊子》,兩卷,台北:九歌出版,2020。
10、費勇,《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不管你遇到了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台北: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23。
11、溫偉耀,《成聖、成仙、成佛、成人》,香港:明風,2015。
12、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三卷,台北:天下雜誌有限公司,2015, 2017, 2022。
13、蔡璧名,《莊子,從心開始》,三卷,台北:天下雜誌有限公司,2016, 2022, 2023。
14、魏樂德著,譚晴譯,《心靈的重塑》,香港:天道書樓,2006。
15、蘇淑芬,《有一種豁達,叫「蘇東坡」:賞讀詞人的快意人生》,台北:時報文化,2022。
作者為美國富勒神學院斯特芬伉儷中華研究講席教授暨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榮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