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闖入聖經學術大觀園

郭士恩

圖6

緣起

初次聽聞SBL,是我2017年在戈登康威爾神學院修讀神學碩士的時候。那一年的會議正好在波士頓舉行,因此許多神學院同學相偕前往。對學術一竅不通的我,乍聽之下還以為SBL是「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的縮寫,心裡納悶,同學們怎麼突然對籃球比賽如此熱情?(這個笑話或許反映了華人世界對聖經學術的忽略。)幸好,當時有一位華神老師正好要到這場會議發表文章,就帶著我一起去見識。抵達會場,看到人山人海的情景,又聽見各種晦澀難懂的主題,十足感到自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不過,正是那一次的經歷,開啟了我對聖經研究的興趣,也為我日後的學術探索奠定了基礎。

AAR/SBL: 追求至高真理的學術盛宴

究竟什麼是SBL?時間回溯到1880年,有一群從事聖經研究的學者們擁有共同的異象,盼望從跨學科、批判性的角度來研究聖經,並促進各領域學者之間的交流,便成立「聖經文學學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簡稱SBL。其中有一群學者渴望探索與聖經相關的宗教研究,並落實宗教與社會的對話,又在1909年成立了另一個學會,也就是後來的「美國宗教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簡稱AAR。

若是非常粗略地區分,與新舊約相關的研究就屬SBL,而與系統神學、宗教研究相關的領域則屬AAR,儘管存在模糊地帶。因為這兩個學會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它們總在同時、同地舉辦年度會議,故將會議定名為AAR/SBL,是北美最大型的宗教性學術會議。在年度會議中,不僅能知曉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能與各方學者進行交流。現場更有知名學術機構和基督教出版社設展,對於想要出書的博士生來說,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丹佛和聖安東尼奧: 兩次擴張境界的學術之旅

由於我攻讀舊約領域,便加入了著重聖經研究的SBL學會。在博士班第二年,還在思想論題的階段,為了給自己多一些激發和挑戰,我投了兩篇文章到區域性學術會議(Eastern Great Lakes和The New England/Eastern Canada)。出乎我的意料,兩篇都獲得了採納。因疫情緣故,當時會議是以線上模式進行。在其中,我獲得很有助益的回饋,也讓我確認了博士論題。

疫情紓緩、美加邊境限制解除後,我決定跨出舒適圈,親自到美國參加SBL年度會議,瞭解最新的研究成果。2022年,會議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舉行,當地的高海拔氣候讓我們這群多倫多的神學生都水土不服。這次會議,我沒有發表文章,純粹是聆聽學者們的研究,並與教授們交流。沒想到,2017年誤闖學術殿堂的門外漢,五年後已成了聖經研究的圈內人。上千位聖經學者在為期五天的學術會議齊聚一堂,其中不乏我寫文章時引用的學者。

2023年11月,我再度參加SBL,這次是在德州聖安東尼奧舉行。前一次是以旁觀者的身分參加,這一次我卻進行了兩場文章的發表。第一篇發表於一個由SBL福音派學者舉辦的研討會(IBR);第二篇發表於SBL的十二先知書專場,兩篇文章都源自我的博士論文。很感恩,兩場發表都很順利,也得到積極的回應和討論,甚至有學術出版社的編輯希望能出版我的論文。除了這些鼓舞人心的評價之外,一些人的批評和建議也為我的論文修改帶來幫助。當然,參加研討會並非全程都在聽講座,更多的時候是與各領域的學者們交流。身為新一代華人聖經學者,我在會議中也結交了不少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海外從事神學教育的學者,期待將來能與他們在各種場域中合作。

研究成果:當憐憫與審判相遇

在去年的SBL會議中,我發表了兩篇文章。第一篇是〈解鎖永恆信息:架構十二先知書之屬性公式(出三十四6~7)〉,主要研究貫穿十二先知書(The Book of the Twelve,俗稱小先知書)的一個潛在文學架構。文中強調,將各卷先知書聯繫起來的關鍵經文就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至7節:「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段著名的經文是神向摩西傳達的自我啟示,又稱為「屬性公式」(Attribute Formula)。

建立在過去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我論證「屬性公式」是十二先知書編者的神學關注,提供了解讀整部先知文集的獨特視角。支持此論點的一個有力證據來自彌迦書的結尾和那鴻書的開頭,這兩卷書在排序上正好位居十二先知書的中心。彌迦書七章18至20節使用了「罪孽」、「罪過」、和「罪」的三重用語,提及「慈愛」和「誠實」的主題,這些都是「屬性公式」的重要元素。事實上,幾乎所有「屬性公式」上半段的元素都能在彌迦書的結尾找到,顯示出兩者密切的關係。緊接在彌迦書之後,那鴻書的開頭有「不輕易發怒」和「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等語句(鴻一2下~3上),則與「屬性公式」的下半段(出三十四7下)相互平行。彌迦書結尾和那鴻書開頭放在一起,強烈地影射整段「屬性公式」,很難視為巧合。文中論證,這兩段經文的並置是編者刻意的安排,為了揭示神自我啟示的屬性對於解讀十二先知書的神學重要性。

我發表的第二篇文章〈當憐憫與審判相遇:金牛犢敘事在十二先知書中的援引與想像〉,將焦點擴展到「屬性公式」的原始脈絡,即出埃及記三十二至三十四章所描寫的金牛犢敘事。此文的重點在於:阿摩司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都以某種方式援引了「屬性公式」或金牛犢敘事的主題。舉例來說,阿摩司書三章1至2節提及「從埃及地領上來」與神在萬民中只「認識」以色列,突顯了神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以及他們犯罪的嚴重後果;阿摩司書七章1至9節則描繪了先知的代求、神的後悔,以及神對頑梗悖逆者的公義回應,這些主題都是金牛犢敘事中的重要元素。其他書卷也與金牛犢敘事產生共鳴,例如先知哈巴谷求神「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三2),捕捉到一種神聖憤怒和憐憫之間的張力,呼應了「屬性公式」和金牛犢敘事所呈現的主題。除此之外,西番雅書頻繁出現的「烈怒」(二2,三8),哈該書強調的神聖臨在和榮耀(該一12~二9),以及撒迦利亞書第八章中的多處詞彙和主題,都間接地聯繫到金牛犢敘事。由此可見,金牛犢敘事理當是十二先知書編者所運用的一個重要典故。這是一個具有轉化能力的獨特視角,敦促處於艱困被擄時期的屬神子民應當全心歸向神,單單信靠那位永遠守約施慈愛的全能神。

鑒古知今: 舊約研究對今日教會的啟示

藉由上述兩篇文章,我博士論文的主題也呼之欲出。貫穿十二先知書的神學主題和解讀視角就是:耶和華既是施恩憐憫的救贖者,也是聖潔公義的審判者。如果我們認為舊約的神只有公義的一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在以色列過往的歷史中,不斷給人機會回轉,甚至後悔而不降所說的災,差遣眾先知呼籲祂的百姓悔改,到處顯示出祂豐盛的慈愛和恩典。然而,在十二先知書中,我們也清楚看見,神的聖潔和公義是不容輕視的。每當君王、首領、祭司、百姓持續走悖逆的道路時,神的審判就臨到他們,作為管教——但即便是在最嚴厲的懲戒中,神也總是留下恩典,叫祂的百姓不致滅盡。這不是因為以色列百姓有多好,而是因為耶和華是信實的神,祂必持守自己所立的約。

這看似再正統不過的論述,卻經常為現代基督徒和教會所忽略。有些教會更喜歡突顯神的慈愛、無條件的接納,卻避談持守聖潔的重要性;有些教會非常強調遵行聖經規條,過敬虔生活,卻忘記十字架的救恩本是為罪人所預備。神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的自我啟示,同時拒絕這兩種極端,體現出永恆且平衡的屬靈法則。

如何實踐呢?一方面,教會應當活出神的慈愛,顧念社會上的邊緣人,體恤軟弱跌倒的信徒,也勇於接納與我們不同的人;另一方面,教會更應當謹慎小心,不要被世俗化的潮流牽著走,反而要靠聖經真理站立得穩,在這彎曲悖謬的黑暗世代,成為一盞明燈。當然,教會是由人組成的,想要有健康的教會,每一位基督的跟隨者都應當付上代價,活出平衡的生命樣式。

結語

在聖經學術的探索之路上,我曾大惑不解,為何學者總要在一些細節上鑽牛角尖。後來,我逐漸明白,這種嚴謹的態度正表達了對神話語的敬畏。至高神所賜下的言語,值得我們用一生來探討和研究。我一直以來的努力,無非是為了更認識聖經真理,並將所領受的一切傳遞給更多的信徒和教會。我期許自己能用學術表達對神的敬畏,並以這樣的精神來培育聖經真理的追尋者。

作者為多倫多大學威克里夫學院舊約博士候選人。(已於2025年春季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