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提摩太·凱勒與華人公共神學實踐

木白

提摩太·凱勒牧師(Timothy Keller, 1950-2023)是當代北美福音派的重要領袖。華人教會和信徒對凱勒牧師的講道、作品和由其發起的恩典城市運動都已耳熟能詳。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瞭解凱勒牧師福音神學和事工的公共維度,本文將專門介紹由他領導的一個重要的福音機構,以及由此彰顯出的公共神學願景。與此同時,筆者將其與現當代華人教會和信徒的公共神學實踐彼此參照。盼望在對比和對話的過程中,讀者可以更為整全地理解凱勒牧師的神學遺產對華人基督教社群的借鑒意義。

筆者這裡介紹的機構是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由凱勒牧師和另一位著名福音派領袖、神學家卡森(D. A. Carson)在2005年攜手創立,是一個頗有影響力的跨宗派文化事工機構。該聯盟的宗旨是:致力於更新我們對基督福音的信仰,並改革我們的事工實踐,使其完全符合聖經。¹ 聯盟通過文章、視頻和播客等形式,將聖經和以福音為中心的方法應用於當代文化、當前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議題。

這裡選用的文本是由凱勒牧師負責起草的《事工的神學視野》(Theological Vision for Ministry)一章(以下簡稱《視野》),這份重要的文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凱勒牧師的公共神學立場。² 其中不僅包括他個人的洞見,而且勾勒出他與摯友們的共同願景。用筆者的話概括,就是讓福音異象照亮公共神學的實踐。篇幅所限,筆者從中選取三個議題來做介紹。

教會與文化

第一個議題,是教會如何與周圍的文化相處?《視野》強調,教會常常需要保持與主流文化之間必要的張力甚至對抗,但這樣行事的目的卻是為了共同的福祉:

若教會只是抗行主流文化的價值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是為了共同的益處而抗行文化。我們盼望能在周圍的文化中鮮明地分別出來,同時亦因這分別的身分,犧牲服事鄰舍甚至敵人,致力於人現在和在永恆中的福祉。故此,我們不以集體的崇拜為與外界的主要接觸點,卻期望以言語和行動去愛鄰舍,在爭取和平、安全和福利時與他們接觸。

這段文字讓我們聯想起中國大陸基督教知識分子的類似努力,集中體現在2013年發佈的《牛津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裡面:

我們這些具有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都熱愛中國這片土地,都忠於我們的人民。我們珍視知識分子發揮社會反思與守望的功能,希望在今天中國與世界變化發展的重要關頭,發揚這個群體歷來所富有的道德情懷和理性精神,以文化和觀念的力量推動國家和社會向上向善的演進。³

《共識》有著獨特的背景,那就是在中國崛起的大環境下,國人的世界觀與世界的中國觀正在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那麼中國將走向哪裡?會給未來的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這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上越來越多人迫切關心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共識》的簽署者都謙卑地承認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大變局,任何一家一派的社會思想都是有侷限性的,一個可愛亦可信的未來社會藍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這便引出對我們的第一點啟發。對基督教公共神學來說,與教會之外的其他文化和社會群體既分別又合作,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追隨基督,並帶著福音的異象去愛鄰舍甚至愛敵人。為此,我們不能冷漠旁觀或是被動等待,而是需要創造性地建立溝通與行動的平臺,去發現、表述、追求大家所認同的公共福祉。這裡我們看到《視野》和《共識》雖然處境不同,表述各有側重,但在這個願景上卻是高度一致的。

公義與慈愛

第二個議題,用凱勒牧師的表述,是教會作為信徒的共同體,如何踐行公義與慈愛。我們來引述一段《視野》的原文:

我們不能在看見貧窮和受欺壓的人時,只是無情地叫他們自己脫離困境,耶穌並不是這樣待我們的。福音以慈愛和憐憫,取代了我們面對貧窮人時的優越感。基督教會除了呼召個人得救和重生之外,亦必須要在鄰舍中服務,來做成公義與和平。我們必須要致力於永恆和普及的益處,無論鄰舍會否如我們一樣地相信,也要讓他們看見我們犧牲地愛他們。對貧窮和弱者的冷漠,是表示我們尚未真正地掌握我們的拯救純粹是恩典。

作為對照,讓我們不妨回顧一下2018年由王怡牧師主持起草的《牧者聯署:為基督信仰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裡面有一段頗為神似的闡述。在引用之前,筆者要補充的是,此時此刻領導簽名的王怡牧師和多位同工還身陷囹圄,其他很多參與簽名的牧者也在面臨類似的困境,讓我們彼此記念。《聲明》指出:

在中國的基督教會,始終仰慕和決心走基督的十字架道路,也樂意效法那些曾為信仰而受苦、殉道的中國教會的前輩聖徒,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情願和有責任以和平、忍耐和憐憫之心,承受來自政府和社會一切可能的逼迫、誤解和暴力。因為當教會拒絕服從惡法時,不是出於任何政治目的,不是出於怨恨和對抗,乃是單單出於福音的要求,出於對中國社會的愛。

閱讀這兩段文字,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們都致力於倡導在福音的要求之下,信徒和教會需要實踐出公義與慈愛的行動。但仔細比較後我們又會發現,公義與慈愛的具體行動內容有所不同:《視野》強調的是服務窮人和弱者,為其爭取權利和福利。《聲明》則強調了教會在公共領域對惡法的不服從,並以基督徒的美德來承受逼迫和暴力。

基督教公共神學的主張,與教義學有所不同,它是高度處境化的。不僅如此,它是對特定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處境高度關注並進行回應的。歸根結底,公共神學是對鄰舍的安危,特別是那些處在危險中的、壓迫中的和受到不公義對待中的鄰舍之安危的關心和扶助,並且在這樣做的時候,準備為此付上代價。這不僅是我們在教義層面需要一再重申的命題,更是我們跟隨基督的捨己與犧牲所帶出的公共見證。當然,這不是說公共神學因此可以與教義學割裂,聖經的教導和純正的教義是我們不斷在福音中得著慈愛與憐憫,並心甘情願地分享給鄰舍的必要裝備。

真理的塑造

第三也是最後一個議題,是如何理解基督教的真理對我們的塑造。這又和公共神學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先來看一段《聲明》裡的文字:

雖然真理是命題式的,這真理不單要相信,也要被接受為用作敬拜和智慧的實踐。這種平衡,塑造我們對門徒訓練和講道的理解。我們想鼓勵人對純正教義的熱衷,但我們知道基督徒的成長不單是理念的傳遞。基督徒的成長只能發生在當整個生命在群體裡的實踐而被塑造——包括禱告、洗禮、聖餐、團契和宣講神話語的事工。

真理如何塑造我們?凱勒牧師提醒說,不僅僅通過命題的表達和傳遞,同時也通過教會的信仰實踐,這裡的教會特別指的是以基督為首的信徒生命共同體。這種對於神學實踐層面的強調,在我們中國教會傳統中有沒有得到重視呢?根據筆者的考察,其實是有的。在林榮洪撰寫的《中華神學五十年》這本巨著裡,有這樣一段對現代中國神學特色的概括:

強調神學的實效性。神學不能、也不應脫離現實,乃是針對現實而起,是今日的神學過於昨日或明日的神學。……這種神學特色不但與中國人重倫理、講實踐的傳統一脈相承,更直接與中國教會面對時代問題的衝擊時必須作出的回應有關。此種本土神學滿有活力,道出了人民百姓的心聲;其中的恐懼與盼望、挫敗與喜樂,紛至遝來。

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對公共神學來說,信仰群體的實踐,以及由此積累而成的良好傳統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思考和論說的立足點。沒有人是在歷史之外、時間之外和群體之外,去追求信仰、領受恩典和實踐美德的。為此,公共神學就特別需要去分辨那些對我們信仰實踐影響深遠的傳統,並且負責地來解釋、傳遞乃至轉化傳統。在剛才比較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繼續追問,這種與中華傳統「重倫理、講實踐」相呼應的福音真理觀,可以怎樣幫助當下中國的教會與信徒呢?同時,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在福音真理觀的光照下,又可以經歷怎樣的創造性轉化,以便更好地實踐公共神學的使命呢?

以上抛磚引玉的介紹,是希望當代華人教會和信徒瞭解凱勒牧師的神學遺產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簡言之,就是讓福音異象照亮我們自身的公共神學實踐,為此我們需要認真面對這項實踐的使命、處境和傳統。

參考文獻:

1、參見福音聯盟中文官方主頁:https://www.tgcchinese.org/?_ga=2.243476038.2145598085.1700036940-1716902207.1698510663.

2、全文參見: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bout/foundation-documents/#theological-vision-for-ministry.

3、《牛津共識》中英文全文可參見: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31023/c23consensus/.

4、《牧者聯署:為基督信仰的聲明》中文全文可參見:https://chinadeclaration.com/cn/.

5、林榮洪:《中華神學五十年1900-1949,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8年,頁470-471

作者為洪堡學者。(現為旅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