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取材自《覺醒派的耶穌:摧毀基督教的假彌賽亞》(Woke Jesus: The False Messiah Destroying Christianity, by Lucas Miles, 2023)第一至四章。

一位親戚上世紀70年代到美國求學,拼搏大半生,頗有成就。我們多年未見,相見暢談。然而聊到最後,她感嘆說:「現在的美國好亂,和我當初來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許多人也有同樣的疑問。其實,美國社會的動盪和左派的興起息息相關。美國在十八世紀立國之初,社會氛圍的底色是基督教。但近幾十年,左派在學術界居於上風,引領世俗思潮,又在社會上興風作浪。近日衝擊最大的運動被稱作「覺醒運動」(Woke Movement)。它分為世俗與宗教兩支。
滲入基督教的覺醒運動,對傳統的教會產生不少震撼;甚至一些福音派領袖也出現左傾的言論。2023年出版的《覺醒派的耶穌:摧毀基督教的假彌賽亞》,作者邁爾斯(Lucas Miles)牧師指出:這運動主張現今的體系是白人霸權,必須大力喚醒民眾,用激烈的方式將其推翻。其咄咄逼人說詞的背後,所依據的是「批判式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 CRT)。它沿用基督教的詞彙,但內涵卻全是左派的社會主義;它所刻畫的耶穌為革命式的解放者,是十足的假彌賽亞。
邁爾斯在該書前四章中剖析覺醒運動與初代教會異端諾斯底主義、歷史中其他假耶穌形像的關連,提醒信徒切勿被迷惑。
覺醒派基督徒
覺醒派基督徒是指對於被壓迫者、種族歧視、社會不公特別關注的人。他們常自比為馬太福音二十五章那批儆醒的童女。他們認同批判式種族理論和自由神學。聖經被他們貶抑,個人的經驗和領受躍居中心地位。
基督徒左派、進步派、覺醒派等,幾乎是同義詞。他們丟棄了聖經的價值觀,對婚姻、性別、種族、平安、公平、原罪、天堂地獄、救贖等重新解釋。他們所謂的「新道德」,其要素是:政治正確、取消文化、享樂主義、普世主義、異常關注公衛、傾向左派治理等。
覺醒派利用經文來支持該運動。例如:耶穌是難民,所以邊界應當開放;耶穌推倒聖殿的桌子,所以暴動和抗議有理;耶穌和使徒約翰有親密的關係,所以應當肯定LGBTQ——甚至他們認為耶穌可能是同性戀者。
覺醒派所高舉的耶穌,會服膺於馬克思主義,向「黑命貴運動」(Black Life Matters)屈膝;因自己有色的外表感到被欺壓、被隔離;拒絕菁英統治;對微攻擊有敏銳感受,關注多元交織性;否定性別二元。
覺醒派基督徒認為,傳統教會的教義是被歐洲白人男性神學霸權所掌控。他們要修正的錯誤包括:殖民主義、白人至上、經濟不平、父權制度、性別歧視、教權主義、體能主義、年齡歧視、跨性別恐懼感、異性戀正統性等。
憎恨白人
在馬瑟大學(Mercer University)教實踐神學的巴納斯博士(C. Walker-Barnes),寫了篇《助我憎恨白人》的冗長禱文,被收錄於一本暢銷的祈禱書(A Rhythm of Prayer: A Collection of Meditations for Renewal, 2021),引發軒然大波。她的尖刻言詞反映了倡導「黑人解放神學」的神學家柯恩(James Cone, 1938-2018)之觀點。
柯恩的神學旨在解析「白人(Whiteness)背後的撒但本性」,並「結合所有非白人採取革命行動」。他對罪的神學觀為:「罪就是白人——白人企圖在世事上扮演神的角色」,而得罪神的事只有兩件:(1)否認黑人受迫害;(2)縱容白人對黑人的看法。
柯恩曾受到1950年代拉丁美洲盛行的「解放神學」影響,那是一種被馬克思主義滲透的自由神學。柯恩把其架構套用在美國黑人的情境中,建立起「黑人解放神學」。他主張:耶穌「只是為被迫害者而成為人」,而覺醒派的耶穌「是社會改革者」。
他要解構「白人宗教」的根源。由於德國神學家巴特曾提出:神的啟示與聖經是兩回事,柯恩根據這個觀點,認為有理由建立新的「權威根源」,來幫助黑人脫離迫害。他所認定的新根源,是黑人的經歷、文化、歷史和黑色耶穌的啟示。
黑色基督
柯恩把耶穌生平的每一方面(出生、受洗、受試探、事工、死亡和復活)都從種族的視角來看,重新闡述何為「黑色基督」。他認定:黑人解放神學必須要把「白色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才能實現這點。
柯恩擁抱馬克思的革命精神,支持以煽動暴力來推翻白人霸權。他稱動亂、示威等為「冒險的人間衝突」,是必要的手段。而要徹底實現勝過白人,黑人神學必須殺死神和「白色耶穌」,以「黑色彌賽亞」來取代他。
其實耶穌並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他出生在歐亞非的交界處,膚色可能為棕色。柯恩一定明白這個事實,但對他而言,「白色耶穌」只是一種概念,代表兩千年來白人的宗教。他認定,西方白人的宗教是讓黑人受到迫害的同謀者。因此,為了提升黑人權力,他認為黑人神學必須離開傳統神學。

初代教會的諾斯底派異端
為了讓讀者明白覺醒運動的來龍去脈,邁爾斯在《覺醒派的耶穌》一書中,首先回溯基督教歷史上兩個異端,即:初代教會的諾斯底主義和十九世紀以來「探討歷史上的耶穌」運動。他指出:覺醒派基督教在理論架構上與諾斯底主義相仿;而覺醒派的耶穌則可視為「探討歷史上的耶穌」的成品之一。
第一世紀末,在外邦的基督徒當中出現一批人,他們傳講:必須擁有神秘知識才能真正得救。希臘文gnosis是「知識」之意,「諾斯底派」(Gnosticism)是自認擁有獨特知識的一群人。他們主張:(1)物質世界是腐敗、錯誤的系統,充滿衝突,人在其中被隔離;(2)這是出於造物之神迪米烏哥(Demiurge,他們將之與希伯來人的神「耶和華」相連)的教唆;(3)若要脫離這邪惡的系統,必須得到特殊的知識或啟示,讓內在之光或真理覺醒。
約翰壹書所提「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屬於我們」(約壹二19),有可能就是指諾斯底派。第二世紀里昂的主教愛任紐為辨明這些人的危害,寫了《反對異端》一文,因為第一代基督徒很容易被其複雜的教訓所矇騙。
在理論架構上,覺醒派基督教與當年的諾斯底派有類似之處,以「隔絕、系統壓迫和依據行為」這三點為建築基石。他們提出:(1)人類被隔絕在邪惡的體制中;(2)「白人霸權」是造成這邪惡體制背後的原因;(3)人們需要啟示,「覺醒」過來,並採取行動,才能找到拯救之途。他們套用保羅的話:「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五14)。
批判理論的興起
在文藝復興之後,十九世紀歐洲盛行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這類理論的目的,是要「把潛藏的偏見揭露出來」。其一貫的精神是要拆除、解構現有的制度,並不在其中求進步。批判理論透過操弄情緒反應、社會壓力、社會罪惡感,在西方社會的各個層面攻城略地,也滲入了教會和基督教機構。
現今批判理論分為兩大陣營:世俗派與靈性派。世俗派傾向新馬克思主義立場,以種族分類(黑人、白人)來取代社會經濟分類(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他們是倡導自由學術的理論家、多元的社會學家、左派的教育家等。
至於靈性派,則受到德國的哲學大師康德(1724-1804)和黑格爾(1770-1831)很大的影響。宗教學出現新的哲學研究形式,被稱為「批判神學」(Critical Theology)。許多學者著書,要將聖經「去神話化」。
十九世紀盛行的「自由神學」,完全肯定批判理論,接受達爾文進化論。批判神學被現代基督徒左派擁抱,影響了黑人自由神學家、黑人女權主義者。
從二十世紀後期到二十一世紀之初,許多基督教大會都在談「如何牧養受後現代思維影響的一代」。然而,過份關注如何改變教會來迎合後現代,反而讓一些領袖丟棄了基督教最根本的信仰。他們不是解構文化來對齊信仰,而是解構信仰來迎合文化。

探索「歷史的耶穌」運動
批判神學對基督教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對「歷史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的探討。傳統教會所傳講的基督兼具神人二性,且從死裡復活;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神學的耶穌,而非歷史上耶穌的真貌。
耶穌的神性與人性素來在神學上有張力,這是從初代教會以來不爭的事實。在歷史上,安瑟倫、亞他那修、奧古斯丁都曾處理過這個難題。但到了十八、十九世紀,自由派神學家傾向於高舉耶穌的人性。
起初,神學界中對「歷史的耶穌」之探索是為了拯救基督教,而不是要摧毀它。因為面對啟蒙運動的挑戰,當時一些神學家認為,倘若找到耶穌的真貌,便可保住與倫理道德相關的教義,以免基督教的教導被理性主義人士全然拒絕。
康德是至為關鍵的人物。這位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大師所持的信仰,本質上是「純理性宗教」,並不建立在信心之上。他根據批判的方式去讀聖經及評價那位加利利人,稱耶穌基督「全然為人」,是「神所喜悅之人的典範」。
學術界對「歷史的耶穌」之探索,有三個共同的前提:(1)歷史的事實比基督徒的傳統更重要。(2)歷史的事實必須經過懷疑的考驗。(3)歷史的事實不可含有任何神蹟或超自然的事件。這些前提與聖經的世界觀衝突。因此在探索之始,就等於已經丟棄基督徒的傳統,指控福音書的作者作假,不認為耶穌可能是救主。
這運動最著名的倡導者是史懷哲(1875-1965)。他把耶穌刻畫成具末世心懷的先知,自以為是彌賽亞,相信他的死會帶來世界的結束;然而他只是個殉道者,卻沒有神性。
其後,各種「歷史的耶穌」出爐,把世人的救主變成道德榜樣、國家英雄。最近的探討是1985年開始的「耶穌研討會」,到1995年結束。200多位新約學者得出結論,指出:耶穌並非講論末世的先知,而是「與末世無關的聖者」。他們製作了一部福音書,稱之為《耶穌的福音》,其中包括不少的神蹟,但沒有水變成酒、在海上行走及五餅二魚;至於復活則隻字不提,結局是「耶穌斷了氣」。
對「歷史的耶穌」的探索,直到現在仍困擾著西方教會,卻成為覺醒派基督教的神學基石。柯恩甚至直言,「黑色基督」就是「探索歷史的耶穌」最終的答案。
危險的批判式種族理論
覺醒運動高舉批判式種族理論(CRT)。哈佛大學第一位黑人終身教授、律師貝爾(Derrick Bell, 1930-2011),被推為這理論的鼻祖。他以為,世上的苦難和差距完全可以用種族來解釋。在他的鼓吹下,種族和法律理論形成全國關注的話題。1987年他出版《我們還未得救》(And We Are Not Saved)一書,引用耶利米書八章20節「麥秋已過,夏令已完,我們還未得救」來表達:黑人曾以為「解放宣言」可以釋放他們,但如今美國仍舊在白人的掌控中。
貝爾的門生克倫紹(Kimberle Crenshaw)正式提出「批判式種族理論」。經過幾十年,其中的理念已深入影響到美國社會各種體系。這理論主要的信條為:
- 以種族為社會的架構。現今的美國社會只會強化白人特權。
- 種族諾斯底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社會上的人只按種族區分。在美國,白人與非白人相互對抗。
- 種族歧視的長久性。倘若不去大規模推翻當下的社會架構,種族歧視會一直存在。
- 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存在於社會架構的每一層面(如,教育系統、法律體系、工作場所。)
- 利益導向。白人只有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容忍(甚至鼓勵)有色人種的成功。
- 白人特權。白人生來就有不需經努力而得的特權,非白人卻沒有。社會若要進步,白人必須承認這點,並為此特權而悔改。
- 公平高於平等。平等(在法律下機會相同)並不可取;在政府強制下,除去一切經濟與社會差異而產生的公平(結果的平等),才是目標。
- 種族核心/優越論。鼓吹新的隔絕與種族偏見。
- 拒絕自由主義。CRT拒絕傳統的自由派信念,如:菁英統治、平等、法律中立、不分膚色等。

手段與詭辯
CRT的附從者在聚集時,會採用類似宗教崇拜的模式,包括高舉拳頭和下跪;他們使用宗教式的術語。
CRT的哲學加上潮流時尚,魅力十足。
CRT很會給人貼標籤,把猶豫的人視為問題人物。他們會以「沈默就是暴力」為由,迫人選邊站。例如,2020年夏天,很多對CRT完全不知情的教會領袖被群眾要求對「黑命貴」(BLM)表態,若不支持,就被視為種族歧視者。在大眾情感的壓力、哲學的詭辯和大筆基金的誘惑下,許多基督徒領袖都屈服了。
CRT最高調的發言人之一迪安吉羅(Robin DiAngelo),寫了《白人的脆弱》(White Fragility, 2018)一書,被視為覺醒派基督徒的經典之作。該書開宗明義指出:「北美的白人活在種族深度隔離且不平等的社會中;而白人是受益的一方。」
她用辯證方式來理解種族主義,將其定義為「一種體系」。因此,如果你是白人,就必然置身在這體系中有特權的一方,屬於壓迫者,因為你有比非白人更好的機會。有意思的是,她說:「有色民族也可能對白人持有偏見和歧視,但由於他們缺乏社會和建制的權力,就不會把他們的偏見和歧視變成種族主義。」
她聲稱,非白人必須「採取行動」,成為反歧視者,包括去學習內容複雜多樣的改變方式(相當於諾斯底派的「神秘知識」)。
與聖經對立
CRT建立在無神的物質主義上,完全與基督教相反。它主張,時間、物質與人類的經驗,便是存在的所有內容。
基督教肯定客觀、普世性的真理。CRT則倡導,因膚色不同便可以有不同的道德價值。
CRT認為,唯有白人和有權勢的人能犯種族主義的罪。他們否認人經驗的共通性及罪的網羅,認為有色民族所面對的試探和挑戰,是白人無法想像的。但基督教拒絕根據種族或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來看人的罪。聖經明說,在救恩之前人們是沒有差異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CRT主張,由於所處體系的差異,白人天生就比非白人更有罪;白人直到十九世紀還有奴隸制,便是這種罪的鐵證。其實在歷史上,所有膚色的人都曾有貶奴的事。以西結書強調,每個人是為自己的過犯負責,祖先的罪不由他們承擔。申命記也有類似的教導。因此,CRT根據出生、血統等人為劃分的集體尺度來將人定罪,完全不符合聖經。
基督徒必須挺身而出
覺醒派是一種新的諾斯底理想,它根植於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思想,又加上女權主義、多元主義、批判理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個龐大、混雜的謊言編織品。很少有人能深入地解析其中的錯誤,也不乏有基督徒領袖落入其陷阱。覺醒派給教會帶來分裂已是事實。例如,2021年南方浸信會聯會選出新主席李頓(Ed Litton),而他的神學立場被許多人質疑為偏向覺醒派。
近年來美國左派常指稱保守派基督徒具法西斯傾向,是類似納粹的愛國狂。2021年1月6日國會山動亂之後,媒體更是如此大肆宣傳。甚至有些左派學者認為,種族不平等、警察暴力、新冠疫情等,都是基督徒的責任。反對覺醒派教義的基督徒,被左派貼上「邪惡」或「壓迫者」的標籤,被指控為恐同者、恐伊斯蘭者、用仇恨語言者。南方浸信會甚至被他們比作阿富汗的塔利班。
可嘆現今有一些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已經接納CRT,並因此丟棄基督教的宣教使命。這實在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保守派基督徒被醜化,是因持守正統信仰。然而我們必須保護純正的信仰,繼續支持核心家庭、反對不合科學(與聖經)的性別與性觀點、主張人人平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選舉公正等。
面對美國的社會亂象,看穿覺醒派在背後強大的推動力之後,基督徒應當明白: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唯有挺身而出,努力揭穿這個運動的技倆和手段。
願神憐憫,讓愛祂的人在美國得以興旺!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