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以巴衝突陰霾下的和平之光

木白

在持續數十年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中,一系列宗教非暴力組織應運而生,它們在極端暴力和根深蒂固的敵意中尋找和平與和解的可能。這些組織深受耶穌基督的教誨和榜樣所啟發,他們將愛、寬恕和非暴力抵抗作為行動的核心理念。

本文探討這些基督教與跨宗教和平事工如何在衝突的環境下萌芽及發展,並著重分析這些和平使者如何見證主耶穌的教導與典範。

持續衝突的特徵與後果

根據學者們的界定,持續衝突(protracted conflict)指的是延續數年甚至數十年、難以解決的暴力衝突,通常涉及根深蒂固的不滿、敵意和反覆出現的暴力迴圈。這些衝突往往會抵制解決方案,並對參與者或受害者的心理和生活造成持久影響。這些衝突源於歷史、種族、宗教、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複雜因素,並由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維持。

在心理層面上,長期的衝突和暴力導致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普遍遭受心理創傷和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增高。此外,長期暴露於暴力和不安全環境中顯著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導致持續的恐懼和不確定性狀態。在持續衝突環境中成長,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也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塑造他們的世界觀,還常常使恐懼和敵意的循環持續下去。

在社會層面上,長期衝突導致深刻的社會分裂與隔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社區的隔離便是一個例證。衝突常常使國家和文化身分更加固化,甚至導致「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仇恨敘事,這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社會中均有所體現。除此之外,持續的衝突還深刻影響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出行、資源獲取和社交互動等方面。

政治上,持續衝突常常導致政治不穩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的案例中,這體現為頻繁的政治張力和建立穩定治理結構的挑戰,特別是在巴勒斯坦領土上。這類衝突可能導致社會和政治兩極分化甚至激進化。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支援和平倡議的派別與主張,跟極端措施的派別之間存在明顯的分歧。最後,以巴衝突也在顯著地影響國際關係,吸引了區域和全球大國的參與。

總而言之,以巴衝突是一個典型的持續衝突,具有根深蒂固的政治、社會和心理影響。持續的衝突狀態不僅塑造了當地的政治格局,而且深刻影響了當地社區的結構和人們的心理健康。這種持續的局勢凸顯了衝突的複雜和多層次特點,以及解決這些衝突所要面對的挑戰。

效法耶穌的和平與和解行動

面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持續數十年的嚴峻局勢,信仰群體如何理解自己的使命,並在衝突中見證上帝在和平與和解方面的作為呢?這裡我們重點關注家庭論壇(The Parents Circle–Families Forum)等機構在這場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論壇是一個由600多個因長期衝突而失去直系親屬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家庭組成的獨特組織,自1995年成立以來,一直在全球最棘手的衝突區積極推動和解與和平建設。

家庭論壇的核心使命是:促進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和解,堅信和解過程對實現持久和平至關重要。論壇為受悲痛折磨的家庭提供了交流平臺,分享他們的悲傷,增進相互理解,並開展有影響力的對話。論壇的原則是通過分享個人失去親人的故事,幫助人們重新以人性視角理解對方,打破由仇恨和報復構成的惡性循環。

在近三十年裡,家庭論壇通過教育專案、公共活動、宣導工作和支援小組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和平、同情和理解。論壇在學校和社區舉辦研討會,重點討論衝突解決、和平教育和對話的重要性,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成員共同主持,分享個人故事,引導參與者探討和解之道。此外,論壇還組織以色列—巴勒斯坦聯合紀念儀式等公共活動,展現雙方團結與相互尊重。論壇成員積極參與全球巡迴演講,分享他們的故事,宣導和平與和解的願景。

家庭論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通過分享個人故事,論壇挑戰了雙方根深蒂固的敘述和刻板印象,培養了對「他者」更為準確的理解。其活動有助於營造和平、對話和同情心的文化,對解決長期衝突至關重要。論壇還激勵受衝突影響的個人成為和平的使者,擴大和解的民眾基礎。然而,儘管論壇的工作意義重大,它仍面臨著來自雙方社區的懷疑、政治障礙和長期衝突固有的複雜性等挑戰。該地區不斷變化的政治氣候,也為論壇的活動和目標的實現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持久的衝突中,除家庭論壇外,還有許多受耶穌基督感召與啟發的事工在當地發揮著積極作用。其中的代表包括:撒別爾普世解放神學中心(Sabeel Ecumenical Liberation Theology Center)、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普世陪伴專案(The Ecumenical Accompaniment Programme in Palestine and Israel)以及基督教和平使者團隊(Christian Peacemaker Teams)。

撒別爾普世解放神學中心由巴勒斯坦聖公會牧師奈姆,阿提克(Naim Ateek)於1990年在耶路撒冷成立。中心立足於巴勒斯坦的處境,致力於推廣解放神學。阿提克牧師受到耶穌關於正義與包容的教導啟發,提倡用非暴力方式應對衝突。中心通過定期舉辦的神學會議、教育專案和基督教聯合祈禱活動,展示了耶穌反抗壓迫的生活態度,並強調追求各方人群的正義與和平。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普世陪伴專案,由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於2002年發起,向約旦河西岸地區派遣國際志願者。這些志願者致力於陪伴當地人民參與非暴力行動和宣導工作,深受耶穌建立和平與愛鄰如己的教導影響。他們的行動不僅提供了保護,更是基於和平、正義和人類尊嚴的基督教價值觀的實踐。

自1995年起,基督教和平使者團隊在希伯倫地區通過直接行動來對抗暴力與壓迫。團隊成員的行動靈感源自耶穌的激進非暴力理念,他們陪伴巴勒斯坦兒童上學、監督檢查站,並記錄虐待行為,見證了耶穌關於愛仇敵和支援被壓迫者的教導。

這些事工充分體現了以基督為中心的衝突解決方式,並展示出耶穌的教導如何在他們的工作中發揮作用。他們不僅遵循耶穌在福音事工中一以貫之的榜樣,(特別是在受難過程中彰顯的非暴力抵抗),而且將耶穌關於正義與和解的天國倫理教導作為他們工作的核心原則。這些組織致力於彌合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分歧,強調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事工的領導者和實踐者依靠對耶穌的深厚信仰獲得動力和韌性,使他們能夠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堅持服事並影響他人。

信仰社群的想像與願景

在其經典作品《道德想像》(Moral Imagination)中,基督教學者約翰,保羅,萊德拉赫(John Paul Lederach)深刻地描述了信仰群體如何在持久衝突中與固有緊張關係共存,將其定義為一種可感受到的生存品質。萊德拉赫指出,宗教和平建設者選擇走向「他者」,而非因著團體內部和跨團體衝突動態的壓力而迴避與對方接觸。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看到敵人或「他者」人性的同時,也認識到他們在神眼中擁有價值和意義,神對他們也有計畫,而不是忽視他們的故事或妖魔化他們的性格和目的。宗教和平建設者們需要將自己持續的苦難經歷與敵人的苦難聯繫起來,這種聯繫構建了一座同理心的橋樑,促使雙方建立更持久的關係。

上述各類非暴力事工展現了信仰群體的深刻承諾,這種承諾植根於耶穌基督的教導和榜樣。他們專注於非暴力、正義與和解,為該地區的和平前景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但這些和平使者的持續努力為衝突雙方提供了更美好的願景,彰顯了信仰激發行動的強大力量。

萊德拉赫的研究揭示了這種生存品質可以激發關鍵的想像方式,這些方式特別體現了宗教在和平建設中的獨特角色——源自深入探索信仰、理解和見證真理的過程。

第一種想像是在跨越敵意的創造性行動中挑戰暴力和分裂造成的固有局面,將希望和風險轉化為對自我、他者和社會治癒的可能。第二種想像要求誠實與謙卑地在充滿自我保護和隔離的環境中展現脆弱,承擔傷痛並與他人共同面對傷痛。這種想像激發人們卸下已僵化的外殼,打開封閉的自我,學習理解自己和他者。最後,培育同理心的想像力促使我們在他人中看到自己,為共同經歷的苦難建立關愛的橋樑。這種想像帶有深刻的末世盼望,植根於創造的本質和共享人性的最終目的,它表明真正的治癒必須包容性地解決自我和他者內心深處的傷痛。

本文所揭示的追求和平的獨特生存品質,並非暗示在持久衝突環境中能迅速找到方案,一次性解決所有衝突和矛盾。更確切地說,它呈現了一種與自我和對立方共存的新方式。這不僅僅是在敵對陣營之間建立聯繫的努力,更是以一種隱秘但持久的方式,照亮了仇敵各方的內心世界,推動著彼此在陪伴中共同治癒人性的創傷。

家庭論壇及其他信仰團體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長期衝突的回應深刻而有力,他們為一個更充滿希望、更和平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他們的努力證明:即使在巨大的悲劇面前,人類精神也有超越障礙、追求溝通和理解的能力;真正的對話和關愛的變革力量,源自那位帶來愛與寬恕的和平之子。

書目:

1. Ateek, N. (2008). A Palestinian Christian Cry for Reconciliation. Orbis Books.

2. Abu-Nimer, M. (2003). Nonviolence and Peace Building in Islam: Theory and Practic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3. Cahill, L. S. (2019). 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Pacifism, Just War, and Peacebuilding. Fortress Press.

4. Lederach, J. P. (2005). The Moral Imagination: The Art and Soul of Building Pea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為旅德學者。(現為旅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