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黑暗世界中的尋光之旅—清華北大歸主學人譜寫神愛的見證 

天靈

前言:神的愛使我們相聚

我們生活在專業主義盛行的時代,從大學的分科教育到社會領域的部門分工,到處可見壁壘森嚴的專業主義對知識、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切割和阻隔。中國的兩間巨無霸學府——清華與北大,彼此間只有一條馬路之距和一牆之隔。然而,若沒有神的愛,兩所不同學府的人,不會沒有世俗緣由地走到一起;若沒有神的愛,就算是棲息於同一個美麗校園的校友和系友,也會因專業學科的壁壘和不同時期的鴻溝,難以走到一起。不僅如此,若沒有神的愛,就算同一個領域和同期在校就讀的同學,也可能因為競爭、嫉妒、驕傲、攀比等人性詬病而難以有建設性的連結和聚會。

但是,認識了神就有所不同,凡事就有了可能(耶三十二17),所有的相聚就有了永恆的意義。這就是「尋光之旅」事工的由來,也是清華北大歸主學人可以聯手為主發光的由來。

序曲:清華北大校友見證集問世

清華和北大歸主校友相繼出版見證集,是尋光之旅事工的前奏。見證集始於清華大學趙征姊妹,她是清華土著,父母都在清華任教,對向自己的母校師生、同學分享信仰深有負擔。她首先開始在清華歸主校友間徵集生命見證,成為今日的《清源活水話春秋——清華基督徒信仰見證集》(2018),後由普世佳音再版更名為《無問西東,因為有你——40位清華學子的信仰之旅》(2019)。2018版見證集收錄了清華大學38位不同年代、不同學科領域歸主學人的生命見證。具體來講,他們是從1960年代到2010年代之間進入清華讀書的學子(見圖表一)。在半個世紀內,囊括了21個年級的清華學子,涉及了19個工科相關的專業領域(見圖表二)。

完成清華歸主校友見證集後,趙征姊妹就與在同一間教會裡剛剛相識不久、同感一靈的王新生姊妹分享她的異象,鼓動這位北大歸主的姊妹開始著手北大歸主校友見證集的籌劃事宜。當見證集的接力棒傳到北大的王新生姊妹手中時,她身邊的北大歸主校友又受同感一靈的愛所激勵,凝聚了十幾位北大歸主校友,組成由陳祖幸牧師帶領的編委,經過禱告、組稿、編輯等環節,歷時兩年之久,集結了三卷本的百名北大歸主學子見證集《從未名湖到生命泉》,並由普世佳音機構的安平牧師親自指導和安排,相繼在2020至2022年間出版。

經統計,百位北大歸主校友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跨越60多個春秋,分佈在北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技術應用等五大類28個學科領域(見圖表三、四)。

這一切預備了清華、北大兩所中國最高學府的歸主學子們,日後在主裡的聯合事工,為主在黑暗的世界中發光,在無望的世界中見證神的愛。這些見證集的作者們也成為了後來尋光之旅事工的人才庫和後續接力的同工儲備庫。

清華歸主學子啟動尋光之旅

經歷了2016至2019年期間清華歸主校友聯合寫作見證集,又經歷了2020年開始至今清華校友基督徒Zoom上的定期聚會所建立起來的主內愛的聯盟,清華歸主學子的福音事工,可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即是趙征姊妹與夫婿宋澤唏弟兄齊心退休服事主!

2022年,夫婦二人毅然同時退出職場江湖,開始積極預備、策劃清華校友聯合福音事工。就在他們著手籌備時,神又使用了同是清華歸主校友的趙宇靜姊妹,點燃馬上啟動福音事工的熱情。她敦促趙征姊妹聯合李新宇、徐耀寰、夏春梅等人開始籌備會議,他們選定宣召經文「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一78~79),並以此召文為依據,將福音事工命名為「尋光之旅」。

同時,他們徵召了清華校友見證集作者及基督徒校友Zoom聚會中的成員,組建尋光之旅籌委會,建立了擁有相當規模的團隊,包含:(1)技術小組負責Zoom與WeChat運作;(2)禱告團隊尋求神的心意與帶領,為同工團隊和慕道友禱告;(3)同工團隊負責小組討論,總計10個小組,每組各有正副組長一名,負責每次慕道課程後的討論與跟進。

就這樣,2022年10月15日開始,以傳揚福音、建造同工、探索新路、積累方法為目標,採用Zoom與WeChat結合的方式,命名為「尋光之旅」的線上慕道班正式啟動。他們採用每週六美東早上(中國晚上)的時間,在Zoom上開設10課慕道課程,每課主講和見證時間為1小時,小組討論半小時,各組長負責記錄討論和跟進組員,課後使用WeChat繼續交流,或回答問題,或給予幫助和關懷。

北大歸主學子 投入尋光行列

清華歸主學子懷抱著從神而來對中國同胞的厚愛,在面臨很多未知的情況下(包括時差、網路技術、國內網路管制問題等),開始靠信心踏入尋光之旅的事工。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突破以往的地域性局限,憑著自己的「微小信心」(即微信WeChat)和「注目看耶穌」(即Zoom)分享福音,其結果是,這項新嘗試的事工吸引了不少人參加,每次線上課程都有超過100人參加,微信群裡有400多人。

課程的成功,讓這群清華歸主學子們看到事工的意義,也聽到繼續事工的「馬其頓」呼聲(徒十六1~15)。與此同時,多數同工都有各自的工作與教會崗位需要投入服事,難以繼續投身,事工若想繼續開展,需要有新的同工。於是,他們想到了在主裡的北大同仁們。

與此同時,北大學子歸主見證集裡的兄弟姐妹們,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是經過半年多時間在微信群裡的密集交流與彼此激勵的自然結果。從2022年7月起,北大歸主學子微信群開始有方向性的分享,就是大家自願選日子排隊分享,每個人連續分享一週,每天有固定的分享主題,包括(1)我的原生家庭和小家庭;(2)我的成長;(3)最感動我的一個人或一件事等;(4)聖經之外最有心得的一本書;(5)我最有激情和感動的服事;(6)我最需要改變或最需要神來改變的方面;(7)對北大校友見證集《從未名湖到生命泉》中一篇文章的感受。由此進行到今年(2023年)3月份,已經有三十幾位兄弟姐妹分享了自己的信仰生命與服事經歷,這些為大家參與尋光之旅事工做了非常好的鋪墊與預備。

前文提到,原本尋光之旅事工由清華歸主學子開始,第一期的同工都是清華的兄弟姐妹,包括13位主領同工在內總計22名同工。當他們開始預備第二期時,原班人馬有將近半數(9人)因各種原因無法繼續服事。然而,2023年春季伊始、第二期啟動前,當他們在清華和北大學子歸主見證作者群裡徵召新同工時,馬上就有不少人報名參加。如今,第三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從圖表五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繼有更多學子參與第二期和第三期事工。第二期同工總人數為29人,第三期40人。他們分別負責事工中的主講、見證、主持、小組討論、Zoom管理、WeChat管理、文檔保存、播音與播放、關懷與禱告等不同環節。

在黑暗世界中綻放異彩

1、對世界:空中管道傳遞神的愛

尋光之旅事工採取Zoom平台,打破地域時空限制,連結世界各地的清華、北大歸主學子。他們涉獵的題目如圖示一:總計10個專題,旨在幫助慕道者從人生外在現實與處境出發,逐步深入人性內在問題與需要。

與此同時,尋光之旅也採用WeChat平台進行關懷、交流與跟進,並使用其他線上平台(如H.Land和NissiSpace),分享所有課程音頻,以及兩校歸主學子見證集音頻。在技術方面,工科背景的清華校友發揮了強項優勢,技術團隊在郭兵弟兄的帶領下,有條不紊且週而復始地,連結著所有參與和使用尋光事工各種資源的人。

據筆者匯總,第二期平均每次課程參與的人數達174人,WeChat群接觸到974人。值本文截止之時,第三期線上課程時間每次平均參與的人數依然在150人以上,WeChat也已經達到869人。尋光課程原本設計是每次1個半小時,分成專題內容、見證及討論三個環節。但是,實際每次討論都因大家的熱情投入和積極探索而延長到3個半小時之久。

此外,尋光之旅在春秋兩季間歇時間,還舉辦系統性的線上查經,比如2023年夏季的線上每週馬可福音查經,持續4個月的18週課程也造就了很多信徒和慕道友。

2、對同工:事工之旅建造神子民

生命分享與祝福:清華、北大這些世人眼中的天子驕子,因著生命被神所降服,而願意放下屬人的驕傲和偽裝,以屬神的赤子之心,在每次課程中坦誠分享生命中的困境與無望,見證神的智慧、全能與厚愛。

事工連結與祝福:眾所周知,清華、北大自從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的重新改組,就成為兩所截然不同的學校,一個是工科為主的實幹院校,一個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為主的空想院校。直到2000年後,清華逐步向綜合院校發展,北大也開始設置工科。尋光之旅一共三期總計47位同工中,42位於1980至90年代在兩校受教,均在2000年之前。

據統計,尋光之旅同工所受教育主要分佈在工科和自然科學領域(佔9成以上),擁有博士學位的至少有30人,佔所有同工的64%,在大學任教的佔34%,其他除了兩位全職媽媽,都是社會各個領域的菁英份子。這些接受不同學科訓練的人,思維邏輯、人格特質和生活方式都有著很深的學科專業的烙印。如果沒有神,這群人不太會對他人生命感興趣;他們會昔時如金,難以為他人的生命投入自己的寶貴時間;各個領域的專家各據一方,如同霸主,難以形成共識。但是,在神裡,同工之間所有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都成為我們同感一靈見證神作為的美妙時機!

尋光同工分佈在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國的有6位、卡塔爾1位、加拿大2位、美國35位。在國內的6位分佈在4個不同省市;在美國的35位分佈在美國的17個州裡。神的愛讓我們這些分佈在世界各地、很多從未謀面的人,可以透過屏幕,同感一靈,密切地默契配搭,傳揚來自祂的美妙福音。

共同服事與祝福:神也藉著尋光事工開拓每位同工愛的視野、愛的能力與愛的深度。除了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分別舉行的尋光之旅福音課程外,還有定期的同工禱告會和不定期的同工聯誼會及教材事工討論會。這些都成為建造尋光之旅同工的寶貴機會,包括建立同工之間的肢體關係,操練「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的功課,為事工中參與每個環節的人禱告,同時也為同工個人、家庭、身邊人的需要彼此傾聽代求,為參與尋光課程的人和他們的家人獻上禱告。

3、對神:同工齊心榮耀神

弟兄姐妹比肩服事:尋光之旅事工所採用的線上宣教與服事的方式,突破了美國建制化教會帶給人的限制,並使得這個事工具有初代教會的一些特點,其中之一是兩校歸主的弟兄與姊妹齊頭並進參與服事,沒有受到建制化教會對姊妹服事的限制,甚至相反,姊妹在事工中發揮了重要的領頭作用。首先,趙征姊妹在尋光之旅事工首創階段負責聯絡和集結同工,協調分工;其次,王新生姊妹在連結清華和北大歸主校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再有,王穎姊妹在組織禱告會等事宜上成為主打帶領者。還有,第三期中趙宇靜、毛小苓兩位姊妹挑起協調人的擔子。如同女性在早期基督教傳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姊妹在尋光之旅事工中的服事也是如此。筆者在此重申的重點是,尋光之旅事工體現了姊妹和弟兄共同密切配合,遵行神的託付,踐行祂給所有門徒不分男女的使命!

釋放平信徒的服事心願:在尋光之旅事工中,有神學裝備的專業服事人員與沒有神學培訓的平信徒不僅是平分秋色,甚至後者發揮了不拘一格的帶領作用。在主裡「信徒皆祭司」(出十九4~6),這也是初代教會的重要特質之一。但是,隨著建制性教會的發展,尤其是在信徒沒有機會讀聖經的歷史階段,這個特質一度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直到馬丁路德重新依據聖經,強調「信徒皆祭司」這一真理。尋光之旅事工中平信徒所發揮的帶領作用、具有的主裡生命活力,是很多經歷過神學訓練打磨的人所缺失的。

面向神國度的服事:初代教會的另外一個重要特質是,門徒們遵循主耶穌離世升天前留下的託付,把福音廣傳到地極。今日的建制性教會,信徒往往只看重教會內的活動,出去宣教的就只有屈指可數的宣教士。但沒有宣教,教會就沒有前途!尋光之旅的同工們透過該事工走出自己的地方教會,參與到神國度的擴展、牧養與關懷事工中。

結語

基督徒都熟悉神給我們的兩大誡命(太二十二37~40)和一個新命令(約十三34~35),都是關於愛的命令,因為神是愛(約壹四16)。遵行神的囑託,踐行神賦予門徒的使命,這是尋光之旅同工們所顯示的對神的愛。清華、北大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歸主校友們,同感一靈,同受一洗,同歸一主,齊心配合,默契無間,在尋光之旅事工中彰顯了主門徒之間的弟兄姐妹之愛,是在踐行神給門徒的新命令。尋光之旅所有同工們不辭辛勞,密切合作,為的是向仍在黑暗世界中的、卻有神形象的人們傳遞屬神的、對鄰舍的愛,也就是踐行神賦予門徒的第二誡命。

如同台灣歌星姜育恆所唱的那樣,「我是個需要很多愛的人!」我們都是需要很多愛的人,因此我們滿世界尋找愛,但是卻到處碰壁。唯有認識了神,我們的生命才有了真正的港灣、真正的安歇、真正的意義、真正的無怨和無悔,因為神帶領我們進入了光明的國度。願尋光之旅引領更多依然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進入屬神的光明國度!

作者為恩福學者事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