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部分內容提供者古德溫(David Goodwin),自小就讀公立學校,在州立大學畢業後任職於惠普公司,作巿場調查,跑遍歐美各地。1994年他首次接觸到經典基督教教育(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以下簡稱CCE),非常驚豔;2003年即全職投入這類學校的建造。
執筆作者赫格塞特(Peter Hegseth)是位媒體人,有軍事背景,對美國近兩個世紀的政治探索很深。因著本身生命的破碎,他看出美國問題的嚴重性,並認為:美國文化衰落,主要的原因之一為教育界被進步人士壟斷,導致孩子們從小被左派洗腦,逐漸眼中無神、反對傳統、竄改歷史、混亂性別。公立學校再也無法培養出追求理性與美德、奇妙和美麗的公民。
他認識古德溫之後,兩人一拍即合,因而携手共寫此書。他們認為,如今有同樣見解的家長必須同心協力,另建一套美好的教育體制來培養下一代,美國的未來才有希望。

一萬六千小時的戰爭
上課鈴響起,讀效忠誓詞,七堂課,經驗豐富的老師,最新的教學法。在美國的中小學,這很正常,不是嗎?但以上所描述的,其實是「進步派」的教育方式!
一百多年前,進步派就開始取消學校的一些科目。以後公立學校更逐漸被左派控制,每況愈下,以致淪落到今天被全盤把持的地步。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美國的教育更是完全脫軌。
學校裡盛行教導:白人是應該被推翻的特權;美國立國的年代應該是黑人被帶到美洲的1619年;對性別要重新定義;人類的命運由氣候決定;等等。孩子們變成反傳統的一代,因為他們染上了在美國流行的社會病毒——「覺醒文化」(woke movement),我們不妨稱之為「新冠1619」!這病毒正以閃電般的速度傳染全美。
困惑的家長開始問:學校在教什麼?一些媒體也注意到這現象。地方和全國的組織開始成立,嘗試要藉立法來廢止批判式種族理論。然而許多學校卻不以為意,認為這些只不過是學派理論,應該開放討論。但若有人挺身與之抗衡,卻必然遭受打壓、噤聲與封口。
2021年6月,一位曾為朝鮮人、13歲來美國的女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她說,現在的長春藤大學壓制言論的作法,「連朝鮮都沒有這麼過份。」朝鮮是用集中營來壓制異議人士,美國菁英則用取消、邊緣化、貼標籤等方式來對付異己。再這樣下去,美國的未來將和朝鮮一樣暗淡。
公立學校對美國大眾方便又熟悉,並且不付費。但其實那是一個戰場——思想的戰場。一百多年前,傳統理念還佔上方;但在左派陣營多年的謀劃和進攻之下,保守派節節敗退,目前幾乎已無立足之地。覺醒文化、社會正義那一套,在幼兒園的教材中就出現了,甚至從最基本的字母教導開始。
從幼兒園到高中,孩子們在課室的一萬六千小時成了進步派的囊中之物。譬如,他們被灌輸:性別可以改變,性別認知有流動性,要留意同性的吸引。思想尚幼嫩的他們有何能力抗拒?在進大學之前,他們就徹底被洗腦了。
思想戰爭的全面性
思想的戰場不僅在課室而已。書店的孩童書籍、電視、電影、社群媒體,全是左派的宣傳。美國實際上已被左派文化全面滲透。
林肯曾寫道:「一代人的課堂哲學,會變成下一代人的政治哲學。」但這句話還不夠完整。事實是:政治是文化的下游,而文化是宗教的下游。一代人的教會力量,會變成下一代人的文化力量;然後才成為課堂哲學,進而塑造下一代的政治哲學。
美國的文化根源本來立基於猶太—基督教的信仰。但如今基督信仰普遍式微,上教堂的人數大幅下降。由左派掌握的課堂充斥著反基督、反美國、反西方的教導。若情況沒有轉變,美國的文化不久就必定與百年之前背道而馳。
目前有信仰的美國大眾尚居多數,但整個教育體系和社會氛圍卻與他們為敵。倘若真實信主的人能明瞭局勢,警覺起來,採取行動,基督徒的人數還足以讓國家的方向反轉。
我們必須認識,這場思想的爭奪戰非常艱難,甚至將十分慘烈。作戰的範圍涉及各個家庭、教會、社區、教委、立法機構。不但需要有先知卓見的帶領者,更需要有人願意犧牲,全然投入。

局部的抗拒行動不是答案
多年前作者讀小學時,學校推出「尋索」(Quest)課程,美其名曰讓孩子認識自己。但作者的母親看出,這課程的教導模式其實是左派那一套,因而極不贊同。她在家長會中表達反對意見,後來有些家長認同她的看法。但到最後,校方仍照樣推動,她的努力只能做到讓自己的孩子不參與課程。
想要在家長會裡藉抗議產生影響,無異於以卵擊石。近些年,有些基督徒嘗試爭取進入校委會,但其實校委會的力量也不大,教師工會才是課程最後的控制者。
美國的公立學校體系規模龐大。舉個例子,美國最大的交通系統不在紐約大都會,而是五十萬輛載送學生的校車!教師工會是美國最大的工會。法律規定孩子必須上學,而90%的美國孩子正在接受進步派所掌握的教育,對此卻很少有人提出質疑。
如今,四年級的學生拿到問卷,被要求界定自己的性別——而且不能問家長的意見。即使他們看不懂題目的意思,也不能問。這類事讓我們再度看到「新冠 1619」的破壞力之大。左派掌握著老師、工會,家長會被迫中立,教育界害怕覺醒運動。保守派和基督徒被四面包圍。美國還有希望嗎?
幸好,真理的生命還流淌在一些美國人的血脈裡。中產階層——不是菁英分子——仍然傾向那些已被遺忘的原則,要追隨永恆不變的智慧。
佔據領導高地
1922年,蘇聯之父列寧提出一個策略,稱之為「領導高地」(commanding heights)。當時蘇維埃經濟動盪,他建議的解決方法為:在地方上容許小規模的資本活動,但國家主要的經濟(如,鋼鐵、製造、能源)則由政府掌控。這招頗管用,穩定了蘇聯搖搖欲墜的局面。馬克思主義者從此很擅長使用「領導高地」這個軍事術語。
美國的進步派佔領了一個重要的「領導高地」,就是掌控孩子們思想和感情的教育制度。他們明白:社會控制遠比經濟控制更有能力。他們所用的手段十分詭譎,表面似乎無害而且合理,但本質上卻完全顛覆了原先的課程內容。
譬如,「新冠1619」雖是眾目可見,但美國的左派卻大言不慚地說:沒這回事。兩個最大的教師工會——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和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直接否認課堂上所教導的是批判式種族理論(CRT, Critical Race Theory)。他們宣稱,這些課程不過是在教導孩子們追求「多樣、平等和包容」(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美國許多大企業、高等教育、媒體和軍隊也和他們口徑一致。馬克思分子最擅長用言語來包裝。其實他們所否認的事,正是他們積極在做的事。
左派教育人士把「課程」和「教學法」的差異掩蓋起來。後者是指教導的方法、實踐和目標;前者是指所教的內容。而被他們把玩在手的則是後者。譯為「教學法」的英文pedagogy來自希臘字根paideia,而這個字沒有直接的英譯。Pedagogy的意思是指:一位領導人帶著學生,教導他們態度、學問和德性。現在這字被簡化成「教學法」。而paideia可以定義為「文化化」,即:以一種文化來塑造學生。本文以下將這字譯為「教化」。
左派擅於用術語來混淆,讓人不知不覺跟著走,因為無法作出分辨。如:公平還是平等(equity or equality)?種族主義還是反種族主義(racism or anti-racism)?性還是性別(sex or gender)?很多成人都分不清,更何況孩子。
這種灌輸的目標,其實並非要廢除種族主義、爭取平等、或自己認定性別,而是要解構所有的事。它所針對的,不僅是美國的立國原則,更是普通家庭與信仰的根基;而終極目標是要能掌控下一代的思想和行為。
最近幾年的民調顯示,年輕的美國人中,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好些國家比美國更好;相信無神論的是上一代的兩倍。可見進步派已經佔據了領導高地——教育,以致能引導所有的方向。

玩具手槍沒用
奧巴馬總統所簽署的教育倡議「共同核心國家標準」,於2010年被採用,促成了全國課程和教學法的一致化。凡是接納新標準的州,就得到數百萬的聯邦經費。如今僅有少數幾州沒有接納這個標準;而傳統的SAT大學入學考則全被忽視。
鑽研西方文明研究的葛拉巴爾(Mary Grabar)教授如此總結「共同核心」的目標:「『共同核心』是極左的規劃,……是1619工程所要推出的。……它假借了『共同課程』的名義,而真正的企圖是要推翻傳統的教導。」
共同核心課程移除了傳統上教導孩子道德與愛國主義的書籍,取而代之的是報紙或網站上的文章。教師被要求,按照新網站的課綱來教導;而其中大部分內容的立場是反美國、反家庭、反科學、反真理的。
激進的政治學教授津恩(Howard Zinn)1980年出版的《美國人民的歷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成了許多學校的教科書。他持反美立場,贊同社會主義,常把美國刻劃為邪惡國家。他所提倡的教育工程,現在已成主流。
中小學生的家長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這種教育主流,就像拿著玩具槍來對付擁有機關槍的敵方陣營。他們想要贏過教師工會,完全沒有勝算。

信仰與教化
「人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成為一個文明發展的根源。希臘人以為,人可以藉著「道」與形而上的世界聯繫;羅馬人征服希臘化的世界後,又接受了基督教,以耶穌為神的「道」。於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認為,人具有神的形象,然而墮落了,神藉賜下耶穌,預備了救贖之恩。
「教化」(paideia)這個字的含義即是:一個孩子的教養、模塑和教育。教化是思想、情感,世界大敘事的藍圖;它塑形了文化。經典基督教教育(CCE)以聖經為根基,創造出獨特的「教化」。這樣的教化導致「民治」制度的出現,成為美國立國的根基。美國自立國以來,透過家庭、學校、教會三個管道來施行「教化」。三四代之前,美國文化的表現為:看重家庭完整、社區關懷、生活勤儉、公民道德,令許多國家羨慕。
但大約一百年前,美國的走向被一群執著的「進步人士」刻意扭轉。他們對人有另一種看法:人只不過是自然進化的巔峰產物。他們提倡無神的「人文主義」。結果,現代美國年輕一代的文化主流變成:個人選擇、自我中心、追隨潮流、闖蕩天下、重視前途。
阿富汗失敗的例子
美國在阿富汗投入二十年,卻以羞辱的撤離告終。塔利班重回統治。曾經,阿富汗有了民主,甚至婦女也可投票。但很快,這種光景便如海巿蜃樓,突然之間消失。
作者赫格塞特在美軍任職時,曾在阿富汗擔任反顛覆教官,專門研究塔利班的叛亂策略,並且想方設法要讓新的阿富汗軍隊、警察和政治模式為一般民眾接受。然而,當時美方的作法顯然錯失了重點。
塔利班深諳當地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換言之,就是阿富汗人的教化。美國人在當地僅停留了二十年,就以為所宣導的民主制度可以取代阿富汗的核心教化,這無異於痴心妄想,註定會失敗。
經典基督教教育
如果你來到今天的經典基督教學校,你會看和公立學校截然不同的光景。孩子們穿著制服,禮貌地和賓客打招呼,教室裡秩序景然,室內佈置甚有品味,學習的氣氛歡樂又投入,拉丁文不時會出現,同聲背誦的內容包括聖經和中世紀的偉大作品。
經典基督教教育最深的目標,是要培育基督徒的智慧和美德。每個科目都會提到神,因為神是所有真理之根。
在CCE學校,牆上、走廊、書籍、表演的戲服,處處都見歷史。沒有一個信仰像基督教一樣,在歷史上經得起考驗,在知識體系內可以整合一切——歷史、文學、語言、哲學、神學、科學、藝術、數學、音樂等。
在CCE的初中,孩子們會學到經典與偉大的思想。古今的學說並排比較,且與聖經的真理互動,目標是訓練孩子們的思想,對各種理念都能慎思明辨。
經典基督教教育的核心可分七方面。前三方面為:語法、邏輯和修辭。它們會塑造孩子們成為熱愛思想與學習、且具表達力的領袖。一至六年級以語法為主,七至九年級以邏輯為主,十至十二年級以修辭為主。
後四方面為:算術(研究數字)、幾何(研究空間)、音樂(研究節奏與比例)、天文(研究動力)。它們是對真實世界的研究,透過探究大自然,來探索神的智慧。
學習拉丁文是必要的。因為英文大約 65%源自拉丁文。科學、法律、醫學等學術用語更倚重拉丁文。對拉丁文的了解,可以把學習其他學科的困難降低一半。
CCE是一套合一的教育,以基督信仰為根基。在這個模式裡,基督教並不是添加的另一個科目,而是融合在各學科之中。

美國思想戰場的評估
打仗必須知己知彼。當敵方居於絕對優勢,但我方尚未全軍覆沒時,該怎麼辦?有經驗的將領會下令:「撤退!」為的是保留實力。然後我方再採取「以小博大」的戰略,東山再起。
許多基督徒家長知道公立學校充斥左派思想,卻束手無策。其實,當前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退出公立學校和所有與「覺醒」運動沾邊的學校(包括採用其教材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因為我們在那個戰場中贏不了。
撤退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重新組合,並藉著建造另一種教育模式來加強實力。最後,則以立基於自由與信仰的學校體系,來取代敵方的權力架構。
感恩的是,這種東山再起的勢頭已經開始。1970年,美國還沒有一所經典基督教教育的學校。1981年,《規範與高貴》(Norms and Nobility: A Treatise on Education)一書出版,呼籲重建這樣的學校。同一時間,印州的格林朗巿(Greenlawn)出現了採用CCE的「三一學校」。堪州、愛州陸續有類似學校建立。
1999年,《訓練有素的心思》(The Well-Trained Mind)一書出版,推動建立基督教家庭學校。其後更多書出版,更多學校開始。這些學校開始集結,一年一度的「經典基督教學校大會(ACCS)」不斷成長。2002年,全美約有125所CCE學校,共約17,420位學生。2012年,數目翻倍。2020年,學生已達五萬人。到本書寫作的2022年,則達六萬人,共約三百所學校。
反敗為勝三階段
最有叛亂經驗的毛澤東曾解析,奪取政權之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組織和預備階段,包括組建小組,吸收新成員,建立地下聯絡網。第二階段是游擊戰,包括定點破壞,推翻地方當權者,並建立取代架構。第三階段為全面戰爭,包括爭奪掌控權,達到政治目標,打敗敵人。
美國在阿富汗的挫敗經驗,所經歷的過程也相仿。塔利班用了十年時間,從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但很快就轉成第三階段。
以下是經典基督教教育東山再起的可能樣貌。
第一階段:如今我們已經處於這階段的中期到晚期,因為已經有一些學校建立,也結成了網絡,不過這些都需要成長。我們需要更多CCE的學生、學校,並擴大現有學校的規模,也需要籌措充裕的經費。許多人還不知道有CCE存在;更有人以為CCE是落伍的模式,這種觀念必須藉著加強信息傳播來改變。
第二階段:當CCE的學校網絡愈來愈壯大,許多畢業生進入大學和社會,我們就可以進入這一階段,向現有教育體系的適用性、合法性、霸道性發出挑戰。這階段的關鍵是:推動各州和聯邦實施全民教育稅收抵免。
2018至19年,公立中小學每個學生平均的支出是$13,187。若孩子轉校時,可以從政府領回同樣數額的錢(目前若轉校,則完全需要自費),很可能會有一大批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到CCE的學校(這些學校現今的學費平均低於$13,000)。
同時我們需要建構經典大學,設計經典學習的考試方法(Classic Learning Test),建立與現今教育體系堪較量的整套制度。第二階段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度過。
第三階段:整個公立學校系統被改頭換面,稅收抵免全面實施,CCE成為美國教育的主流。到那時,美國將會出現得自由的一代,他們愛神、愛自由、尋求智慧與德性,並能主導未來。

不能坐以待斃
我們現在正處於思想戰爭的火線上。敵方佔據高處,在堅壘中向我們開火。我們若不採取行動,就是在等死。我們的歷史已經被竄改,善惡已經顛倒,馬克思主義正要把我們全數殲滅。當下就是基督徒父母該採取行動的時刻!
家長們,是否你以為還可以「修正」公立學校?或以為公立或私立學校並沒有被文化馬克思主義擄去?你只想撤退到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它們僅把信仰作為點綴,其他的教導內容與進步派教育無異)?還是寧可把錢花在度假和車子上,不願放在自己最寶貴的孩子身上,給他們最佳教育的可能性?
若你是家長,請去找一間和你的價值觀相同的學校(在classicalchristian.org網站上有三百個這類學校),先去參觀;若是認同學校,就把孩子送去讀。或許你需要搬家,或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但必須在所不惜。全美國已經有很多家長正在這樣作。
CCE學校還有一個特色:它是一個真正的社群,對學生和家長皆然;而且所有師生和家長都心懷共同的使命。加入其中會令人感到十分溫馨。
最後,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我們要面對現實。CCE學校並非完美無缺,大多數都需要家長的協助,才能愈辦愈好。第二,雖然本書在談教育,但基督救恩的中心並不是教育,而是恩典。第三,雖然CCE學校可以教化孩童,但是家庭和教會對孩子的影響同樣重要。文化的問題很大,而解決之道必須發自我們的內心、靈魂和教化。
不要再讓孩子踏入進步派的學校。請參與這惟一能挽救美國和基督教思想的運動!
作者為本刊特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