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所多瑪被烈火毀滅的考古證據 

唐理明

所多瑪是亞伯拉罕時代的古城。根據創世記第十九章的記載,它是被從天上來的硫磺和火所毀滅的。亞伯拉罕當時的年紀為99歲。

所多瑪和其它聖經地域考古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聖經記載了這座古城被毀滅的方式。然而,自十九世紀末興起的聖地考古學家們,在長達一個多世紀內竟然沒有一丁點提及所多瑪於何地被發現的資料,以致於學界一度認為,所多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十九世紀以來的考古學家(包括研究聖經地域者),絕大多數是無神論者。例如,權威學者之一品克司頓斯(Robert Pinkerstons),他認為聖經不過是一些傳說的總匯而已,他把所多瑪定位在死海南端的東方或死海海底。

進入二十一世紀,考古學家柯林斯經過十年的不斷努力,在2006年開始開掘這座古城,逐步揭開其驚人的遺跡。並且,該項目於十年後得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ANL)科學家的參與,充分證明了聖經記載的真實性。

由於精彩資料十分之多,本文只能提供其中一小部分,聚焦於闡明以下幾個重點:第一,該古城發現與定位的過程;第二,主要的開掘記錄;第三,LANL科學家介入後所獲得的結論。

柯林斯:不折不撓的考古學家

司蒂芬·柯林斯博士(Dr. Steven Collins)是考古和聖經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新墨西哥西南三一大學(Trinity Southwest University)考古與聖經史學院院長,維瑞塔斯福音神學院(Veritas Evangelical Seminary)考古學客座教授。他擁有神學學位,熟悉舊約聖經、聖地地理和希伯來文,每年會帶領一批聖地旅遊者到死海地區旅遊。

最初他接受了當時考古權威品克司頓斯以及奧爾布萊特(William F. Albright)等人的說法,以此來給旅遊者們作講解。然而,在1996年的一次旅遊團導遊時,他於旅館中再次閱讀創世記第十三章有關亞伯拉罕和羅得分手的敘述:「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創十三10)。這段經文顯然是指死海以北、能見到約旦河景象的地方,因為死海南端沒有約旦河。他相信聖經的敘述,當時就下定決心開掘此地。他不計較這是否會導致自己在經濟上、友情上遭遇挑戰,是否在職業同行中受到影響,他持續勇往直前,結果震撼了考古學界。

原來,羅得所看中的平原位於現在的約旦國境內,在死海北端,約旦河東岸起,自西往東看是一大片平原,其中有許多古代群居的遺跡,成為大大小小的山丘。當地稱之為Tell(柯林斯認為Tall較為準確)。這一片平原的周界呈圓形,故當地人稱之為Kikkar——當地居民常吃的圓形餅狀食物也叫Kikkar。回看創世記第十三章羅得所看到的「平原」,希伯來原文也是Kikkar

柯林斯博士知道在此Kikkar中,所多瑪是當時極其發達而為周圍各個居民點作保護的城市;所以他選擇了最大的Tall,即Tall el-Hammam作為開掘地點。蛾摩拉的Tall則位於其一公里之北。

定下地點後,下一步就是要申請並獲得約旦政府古物古跡事務監督(Director General of Antiquities of Jordan)的批准,這樣才能正式開始發掘。但是,柯林斯博士碰了一鼻子灰,申請遭到了拒絕。然而,他並不死心。他每年都帶旅遊團來這裡,並且每年都不厭其煩地尋找那位監督。年復一年地,他持續遭到拒絕。向監督詢問原因,對方總是避而不答。

如此過了八九年,最後,柯林斯博士帶了一個熟悉當地情形的朋友去溝通,而那位監督也終於說出了原因——原來他是怕開掘引起政治動亂,因為過去曾經發生以色列民眾藉著開掘發動政治動亂的事件。柯林斯博士當下立即保證,絕對不會因此發生政治糾紛。於是,申請終於獲得了批准,並且決定於次年(2006年)開工。這個獲批過程前後總計經歷了十年之久!至於經費,柯林斯博士的旅遊團中不乏財主,可以提供首筆基金。

發掘情形提要

Tall el-Hammam是一座範圍比較大的小山丘。先前已經有一些人為了尋寶,胡亂地在該地開掘,但是沒有掘得很深。此外,這裡還有阿以戰爭留下的鐵絲網,據說地雷已經清除,當然還不是非常有把握。故此,先期的開掘者們是要冒一些風險的!

A·年代的鑒定:

根據考古學家以往的經驗和陶瓷片的鑒定,他們在開掘中首先遇到鐵器時代的地層,此地層以下突然出現中青銅時代(Middle Bronze Age)的地層,當中缺了後青銅時代(Late Middle Bronze Age)的地層。這說明期間有五至六個世紀缺失的空擋期,也就是說,在中青銅時代(即亞伯拉罕的時代)後就無人在這裡生活過,直到五六個世紀以後才開始有人居住。

B·所多瑪城鳥瞰:

C·碳14的定年測定:

取樣自碳化的單子葉植物大麥種子作碳14定年,其結果為1700 B.C.+-15年(西元前1700年加或減15年),正與亞伯拉罕的時代相符。

D·高溫的遺跡:

1、三一寶石(Trinitite,圖中左側較光滑者為原爆地樣本)。開掘團隊中有人曾參加過第一次原子彈在新墨西哥的試爆,他發現了現場有與試爆場地所發現的三一寶石相似的東西。樣品拿到新墨西哥實驗室後,證實是同樣高溫高壓下的產物。【註:歐本海默給第一個原子彈起代號為Trinity。西方好像不太在乎這個稱呼,美國也有公司以此命名。但華人基督徒不同!用三位一體神聖的名字來命名事物甚為不妥。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起爆場合中,發現的高溫高壓下產生的寶石樣晶體就被稱為Trinitite,一般翻譯為「三一石」。無奈之下筆者隨從習慣,但加一「寶」字以示敬畏。】

2、融化後沸騰的泥磚。泥磚是皇宮頂上和護牆上所鋪設的材料。泥磚在高溫下熔融後並沸騰產生氣泡的情形,說明溫度之高大大超出了熔融貴金屬的溫度。例如,實驗室用坩埚來融化貴金屬,也就是泥土製造的陶瓷。

LANL的介入

自2006年Tall el-Hammam的開掘開始以來,柯林斯博士很早就邀請過某科學家的參與,但是遭到了拒絕。開掘進行了十年之後的2016年,位於新墨西哥州的LANL科學家們宣佈參與其研究;這些科學家是與NASA有合作的天體和地球物理學家。五年後的2021年,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證明了所多瑪城被火毀滅的證據。讀者可以上網:www.nature.com/srep搜索Tall el-Hammam,(此為Nature雜誌的副刊)。筆者將21位科學家所寫的那篇文章的結論簡要翻譯如下:

文章標題「一個通古斯(位處西伯利亞)等級的空中爆炸毀壞了Tall el-Hammam——一個中青銅時期的死海附近的約旦河谷城市」(Tunguska Sized Airburst Destroyed Tall elHamma, a Middle Bronze Age City in the Jordan Valley Near the Dead Sea)。

其提要如下:我們(21位科學家)提供的證據顯明,約在西元前1650年(約3600年前),一個宇宙性的空中爆炸,摧毀了Tall elHammam。【譯註:隕石沒有在地面上留下大坑,是因為在打擊地面之前,它已經處於非固體的等離子體狀態。】

這次空中爆炸比1908年在俄羅斯通古斯上空發生的爆炸規模更大,在地面上空產生了直徑約50公尺的火球,比廣島原子彈的能量大了1000倍。爆炸導致整座城市覆蓋了約1.5公尺厚、富含碳和灰燼的毀壞層,其中包含了峰值濃度的受震動的石英[shocked quartz (~5–10 GPa)],熔融的陶器碎片和泥磚,鑽石樣的碳,碳煙灰,富有鐵和矽的小球。CaCO3小球來自熔融的灰泥和熔融的白金(鉑)、銥、鎳、金、銀、鋯[Zircon熔點為(1858°C)]、鉻石和石英,加熱實驗證明其溫度超過攝氏2000度。

城市一側遭到摧毀的,有超過12公尺、四至五層樓高的宮殿建築,和4公尺厚的泥磚護牆,遺跡附近還有人類骨骼殘片,極度散架。這次空中爆炸導致了鹽份的湧入(約4%,以重量計算),其高鹽度阻礙了農耕,形成20公里半徑內的無人居住區,達三到六個世紀。【譯註: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所多瑪遺址沒有後青銅時代遺跡。】

結論

從列寧格勒舊約手抄本書和死海古卷的對比中,人們對舊約聖經抄寫的可靠性和嚴格性是沒有疑問的。至於舊約聖經敘述事實的可靠性,各人的領會就不盡相同,包括基督徒在內。本次所多瑪的開掘者柯林斯博士採取不懷疑的態度,終於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LANL科學報告發表後,得到了廣泛的、大量的關注。比如,一位新加坡的遊客特別飛到此地,就是因為看到了谷歌地圖的標誌,慕名而來。

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世界上唯有這本薄薄的聖經,幾個世紀以來歷經人們從各個角度(信與不信的)的反覆檢驗,甚至於每一個字都被高級評鑑者詳查,但始終得以站立得住。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其它書籍能與之相比!

所多瑪城市以極其猛烈強暴的方式遭到毀滅,不但體現了聖經的可靠性,也體現了耶和華上帝的聖潔和嚴厲。我們現在處於恩典時期,因為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以後從死裡復活!根據羅馬書,上帝現在以「任憑」的態度來對付罪人,然而罪總是要遭到報應的。希望非基督徒不要辜負耶穌的救恩和上帝的寬容, 請記得那句話「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並「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

世人唯一的希望就是信耶穌!正如約翰福音三章16節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感謝王勇弟兄幫助收集網絡資料。)

作者已退休,曾在醫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