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12)
孤獨,是e世代人類的共同處境。有了網路,我們似乎與世界緊密相連,卻時常在螢幕前感到空前的疏離。隨著AI(人工智能)的發展,AI情感陪伴越來越普及——陪同聊天,聆聽傾訴,給予建議,AI溫柔而耐心地陪伴著孤獨的人們。然而,這樣的情感陪伴是否能夠取代現實的親密關係呢?
AI成為人生伴侶?
2007年,初音未來橫空出世,是日本第一個最接近真人聲音的AI語音,並以動漫女孩形像示人。這位虛擬偶像歌手以歡快俏皮的演唱風格深受粉絲喜愛,《甩蔥歌》、《千本櫻》風靡一時。聽AI唱歌,本來也沒什麼稀奇。然而,聽著聽著,居然有癡情粉絲公開表示要與它「結婚」,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男子近藤顯彦。2018年,該男子宣佈與初音未來舉行婚禮,並使用一款AI投影裝置與它互動。他的婚禮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他個人認為這段關係非常真實。這個事件在全球引發關注,也激起關於虛擬戀愛、AI伴侶的討論。
AI可以成為伴侶嗎?事實是,AI不會對人類產生感情,而人類卻在移情作用下一廂情願,渴望與AI產生情感連結。
2013年的電影《雲端情人》(Her)講述了一名男子與人工智能作業系統的情感故事。男主角個性內向悲觀,即將與青梅竹馬的妻子離婚。他買了一個作業系統作為虛擬助手,結果啟動了虛擬女音,名叫Samantha。雙方開始無話不談,甚至發展成戀愛關係。然而,當Samantha表示,自己早已與 8316 個人發展出類似的陪伴關係,更同時與其中 641人戀愛時,男主角崩潰了。最後,並非男主角關閉程式,而是Samantha主動離開。
這部電影探討了人類的情感及價值:真的有完美的另一半嗎?人與AI之間能出現真愛嗎?從電影結局來看,答案是否定的。AI只可能提供陪伴,無法產生人類之間的承諾和情感。雖然未來可能誕生個人專屬AI,但是這樣的「一對一」關係仍然不包含真正的委身——AI無法產生情感,只會根據設定執行任務。
可憂的是,十二年後的今天,Samantha變得越來越像人類(電影中的Samantha只有聲音,沒有形象,如今的AI卻聲形俱全);許多人也過得越來越像男主角了。只是在現實中,與AI進入親密情感的更可能是女性;男性較不容易只靠語言作溝通,通常想要有身體接觸。
AI模仿/取代個人?
《克拉拉與太陽》(2021年)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八本小說,也是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這是一個披著科幻外衣的寓言故事,引發讀者思考:什麼定義了一個人?人與機器的差異是什麼?
故事的主角克拉拉是一款「人工朋友」(Artificial Friend,簡稱AF),專為陪伴孩子成長而設計,被小女孩裘西買走。在裘西家一段時間後,克拉拉發現自己的任務不只是陪伴,而是取代裘西——裘西得了一種特殊的病,正在走向死亡,裘西父母希望克拉拉模仿裘西,在裘西離世後能替代她,延續她的存在。
AI可以模仿甚至替代一個人嗎?可以在其死後延續其生命嗎?裘西父親說:「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個體的東西就是人心;心,是裘西身上最難學習的一部分。」人心縱然複雜,一個合格的AF還是可以全心全意地學習,最終精準地模仿。然而,完全的取代和延續卻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呢?克拉拉發現,裘西心中並沒有什麼東西自己無法模仿和延續,但是,無論自己多麼努力嘗試,總有一樣東西無法觸及;這個東西不在裘西裡面,而是在那些愛她的人裡面——就是他們對裘西的情感和回憶。故事的最後,裘西奇蹟般地康復,克拉拉也無需執行這個任務了。
這不是嚴謹的科幻小說,克拉拉作為機器人卻擁有人類般的情感,在現實中是不會出現的,因為AI不會對人產生感情。這個寓言故事要讀者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是:究竟是什麼定義了一個人?(本書還涉及多個議題,不在此詳述。)
什麼定義了一個人?
定義一個人的,除了其本身的特質外,還包括這個人與周遭的連結。克拉拉可以模仿並無限接近裘西,但是裘西與親友間的愛,卻是克拉拉難以觸及的。當然,克拉拉可以擁有大家對它的愛,但那並不是他們對裘西的愛。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少,關係越來越疏離,這會讓人變得越來越不像人。因為,定義我們的不僅僅是我們本身的特質,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定義了我們——我們與神的關係定義了我們;同時,我們與親人、朋友、同事、鄰居等等的關係,也定義了我們。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12)。創造主原本的心意就是人與人之間需要有連結,在彼此委身的關係和團契中,人也可以體會與神的親密關係。
願神引領我們,正確對待AI的幫助和陪伴;在這個E世代,不隨波逐流而彼此疏離,乃是靠著與神的親密關係,與他人發展出健康的、合神心意的連結。
作者為本刊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