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提問:
1、你當年怎麼會到洛杉磯靈糧教會牧會?當時教會的情況如何?
2、你是如何認識尤惠琮弟兄的?為何他會對恩福如此有負擔?
3、恩福董事會是如何成立的?早期怎麼運作?
4、你怎麼會離開洛杉磯靈糧教會?後來又如何成為恩福的會長?
90年代初在洛靈
1989年2月,我們夫婦在洛杉磯,正尋求神對前面道路的帶領。有一天我接到洛杉磯靈糧教會丁德昌長老的電話,由於國語堂的牧師提出辭呈,他請我未來幾個月前去幫助教會。
洛杉磯靈糧教會於1967年1月成立,到1989年已經發展成國語、粵語、英語三個堂會。當時英文堂的人數最多,接近兩百,已經聘到一位ABC背景的牧師。粵語堂約五十人,沒有全職牧者。國語堂是最早成立的,卻由於牧者更換較為頻繁,再加上曾經出現分裂,內部傷痕尚未痊癒,信徒靈性停滯,事奉意願較低,人數也下降至一百五十位左右。
我從1989年3月開始,陸續去幫助這間教會。當年9月我到富勒(Fuller)神學院進修宣教學,週末到教會服事。1990年7月,我正式成為國語堂的牧者,教會開始穩定發展。到1992年復活節,主日崇拜的人數便突破了兩百。
在八九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知識分子感到十分徬徨,因而出現基督教熱。90年代初期,逐漸有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前來參加崇拜。1992年7月,我們為住教會附近的大陸福音朋友開辦每月一次的「鄉音團契」。到南加州的中國留學生也愈來愈多,1993年3月教會又為他們成立了每週一次的「神州團契」。我逐漸認識到,這個群體有特殊的需要。
尤惠琮剪影
1989年3月10日,我第一次受洛杉磯靈糧教會之邀,到PV(Parlos Verdes)山上去帶領家庭聚會,是在陳正海弟兄家舉行。當晚來了近三十位弟兄姊妹,主要是年長的肢體。聚會結束後,有位頭髮較稀少但只有40多歲的弟兄來找我談話。他熱情洋溢,侃侃而談,帶著濃重的台灣腔國語,引起我的好奇。這位弟兄就是尤惠琮,大家叫他Mark。
我正式成為教會牧者之後,家搬到濤浪巿(Torrance)。Mark馬上過來看我們,與我暢談教會的需要與問題。此後他便經常和我聊天,甚至白天我在教會辦公室,他會打電話來,約我中午一起吃飯。有時他會帶著妻子許蒙惠(Betty),與我們夫婦共進晚餐。他偶爾去海邊釣魚,也總是開心地把新鮮的魚送到我們家。
尤惠琮是台灣宜蘭人,從師大生物系畢業,60年代到美國來留學,在猶他州楊百翰大學拿到碩士學位。我認識他時,他已經和友人共同創業,經營醫療器材生意,並買下公寓出租。他在教會常主動關心人,並積極參與各樣服事。我去牧會之後,他被選為執事,在教會推動成立「彩虹教室」,開展課後輔導事工,把孩子們帶到神面前。他在當地的華人社區中也很活躍,在南灣中文學校擔任義務委員;對沒有信主的知識分子,他很有負擔傳福音。
1994年3月,我第一次受邀去中國培訓。4月初回來後,我在給教會會友的《牧者通訊》上寫道:「這四十多年來,大陸在無神、唯物主義思想的統治下,百姓的心靈承受許多摧殘,缺乏愛的澆灌與滋潤,生命貧瘠而枯乾,在許多公眾的場合,可以感受人們勢利、現實、冰冷的心態。」不久,尤惠琮便來找我。他曾因作生意的緣故去過中國,心中燃起對那地百姓的福音負擔。他表示,希望為中國的福音事工有所奉獻。我們商量的結果,考慮成立一個基金會,來推展中國的福音事工。

恩福董事會初期
我們想到邀請幾位肢體一起成立董事會。蘇文峰牧師是主要人選。他是「海外校園」的創辦人,這機構專門作中國的留學生事工。由於蘇牧師夫婦和陳劉良淑師母在台灣的校園團契曾是同工,所以他們選擇以濤浪巿為基地,並參加了洛杉磯靈糧教會。另一位駱傑雄弟兄,是企業界人士(90期《恩福》雜誌有專文介紹)。尤惠琮在中文學校的好友廖和健弟兄,新近才轉到洛杉磯靈糧教會;他在美國多年,英文很好,熟悉法律運作,所以尤惠琮力邀他加入。
1994年5月22日,這五位弟兄首次在駱傑雄家,討論成立基金會的事。有一天我在浴室中突然想到:在達拉斯讀神學時,我曾帶領恩友堂的「恩福團契」,而「恩福」很適合作這基金會的名稱。所以我們向政府註冊時,就採用The Blessings Foundation。
當時我是國語堂的牧師,兼全教會會牧委員會的主席(教會沒有主任牧師),行政工作繁重。恩福成立時,有些長執、同工懷疑我們開設此事工的動機,甚至有位英文堂執事當面問我:「你那麼忙,哪有時間參與基金會的事工?」所以董事會便請駱傑雄擔任主席,廖和健作秘書,尤惠琮作財務;我和蘇牧師只是成員。
董事會的共識是:在中國傳福音,一定要改變文化土壤,否則阻力太大,不利福音的傳播。大家想找一位稱職的總幹事,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於是陳師母受董事會之邀,擔任義務的代理總幹事,開始發行《恩福通訊》。在蘇牧師的推薦下,8月董事會聘請周媛媛(寧子)為寫作同工,向各種報章雜誌投福音性稿件。
當年11月,州政府和國稅局的註冊先後完成。那時正好遠志明也剛到「海外校園」任職,1995年下半年,他和周媛媛合作,在洛杉磯AM1300中文廣播電台每週六開辦「蔚藍之光」節目。
次年,周媛媛辭職去讀神學。董事會再度研議事工的方向。大家都看出,從長遠而言,必須要不斷栽培人才,才能在文化土壤中持續耕耘。於是1996年9月便設立了「恩福神學生獎學金」,支持在學術界和傳媒界有潛力的人才。當時董事們同意,不但要以金錢支持,也要親自去關懷每位神學生,用生命去影響他們。

承擔會長重任
1996年7月,家母回台灣時被診斷為肺腺癌末期;9月她即被主接去。家父表示想留在台灣,我考慮到家中的需要,覺得神可能要我轉換事奉的跑道。經過幾個月的尋求,我向教會提出辭職,並準備繼續進修。
1997年7月到11月初,我們夫婦在台灣陪伴家父,之後我便進入芝加哥的三一國際大學,攻讀跨文化研究的哲學博士學位。我們在芝加哥一年十個月;當時恩福的事工以頒發獎學金及出版通訊為主,由陳師母作義務總幹事。
在那段期間,尤惠琮作了換腎手術。起初效果甚佳,但不久出現排斥作用,結果他於1999年1月底安息主懷。我們非常懷念他。恩福財務的遺缺,董事會邀請他的妻子接任。
當年10月底,我在芝加哥的課業結束。由於我們夫婦要回台灣一段時間,便商請林雪臙姊妹擔任恩福的秘書;她一直作到2015年。
我2000年3月底返回美國,繼續論文寫作,同時擔任洛杉磯靈糧教會國語堂代理牧師(到2001年6月底)。在我取得博士學位後,曾有四所神學院請我去任教,也有幾間教會邀我去牧會。然而我考慮到恩福剛起步,需要有經驗的全職神僕來帶領,便毅然決然投身,於2001年7月1日正式擔任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