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恩典與忠心—採訪恩福創始董事駱傑雄

劉良淑

採訪提問:

1.請回顧你加入恩福董事會的情景。

2.你參加很多董事會,恩福董事會對你而言有什麼特別之處?

3.這些年來你對恩福栽培人才方面非常投入,可否談談你的心得?

4.經過大約三十年,你對恩福所確立的文化宣教目標有什麼評價?

5.你從董事會退下之後,願意作恩福的終身志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請問你對恩福有什麼期待或祝福的話?

如今頭髮銀白、壽眉略長的駱傑雄,當年是恩福基金會的五位創始董事之一。他們夫婦已經多年定居在台北。2023年10月25日下午,我們很高興能和他們相聚,並請駱董談談這些年來他與恩福家人同行的心得。

在恩福成立之初,駱董是重要的支持者。他不但多年擔任董事會的主席,在經費上大力支持,並且非常關心恩福的神學生,不僅親自去探望,還保持長期的聯絡。神使用他的參與,為恩福塑型了以愛相待的典範。

神預備的時間

恩福創立於1994年。駱董回顧道:「我們家1991年底搬去美國,因為那時我服務的致福公司業務擴展到美國。起初我在台美兩地頻繁來往,但是1992年前後,我剛好停留在美國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參與了洛杉磯靈糧教會的事奉,如團契小組、主日學、詩班等,和弟兄姊妹逐漸熟識。」

「那時陳宗清牧師的父母時常來美小住,他們喜歡和我們講日文(編註:陳牧師父母在台灣日據時代成長;駱董在日本讀大學,並在日創業),所以我們和牧師一家感情格外熱絡。恩福的倡議董事尤惠琮執事也是我們的好朋友之一。當他們想成立基金會的時候,來邀請我,我就感到義不容辭。」

陳牧師追根究底問道:「你們到美國,為何選擇住在南加州的Palos Verdes(簡稱PV)?又為何到洛杉磯靈糧教會來?」原來他們的選擇主要是出於家庭的考量。駱董說明:「我的姊姊、姊夫那時住在PV,所以我們也到那裡定居。而我原來就認識台北靈糧堂的周神助牧師,他的哥哥周神安是我的創業夥伴,所以我們就到PV山下的洛杉磯靈糧教會參訪。那時教會的中英文堂都已有相當規模,也為小留學生成立了晨星團契,很適合我們的兩個孩子。而我們第一次聽了陳牧師的主日證道(編註:陳宗清牧師1990至1997年在洛杉磯靈糧堂牧會),覺得頗有供應,所以就決定投入這個教會。」

成為恩福董事的心路歷程

恩福成立之時,駱董不滿五十歲,正值壯年。他說,當時他並沒有太多參與董事會的經驗,只因母會為台灣的浸信會,所以曾參與該教派聯會的事奉。

陳牧師邀請他加入恩福董事會時,他一口答應,但其實他並沒有擔任過機構的董事。第一次開會,發現恩福的董事會只有五個人,他相當驚訝。除了他之外,還有陳牧師與蘇文峰牧師、尤惠琮執事和另外一位弟兄。

當時的恩福董事都在同一教會,皆為熱心事奉的肢體,因此彼此建立了很深厚的關係。在恩福退修會中,董事們每年都坦誠分享自身的經驗。後來董事人數增加,然而彼此之間仍舊保持有情有義的連結。這美好的傳統一直持續至今。駱董說:「我感到恩福董事會與其他的董事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家的感覺。」

本來駱董只是在企業界服務,自從在恩福擔任董事之後,神逐漸在文化界使用他,譬如,在浸信會國際出版社、台灣浸信會神學院、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等,他都深度參與董事會,不知不覺成了「文化人」。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擔任恩福的董事會主席有十年之久。雖然1997年之後他們夫婦搬回台灣,但他每年仍忠心參加退修會;到2020年疫情之前,僅有一次因故缺席。恩福在歐洲、中國、台灣為當地恩福家人舉辦的退修會,他們夫婦也多次參與。

人才栽培的可貴

駱董非常認同恩福以人才栽培為根本的策略。陳牧師提及,在董事會成立之初,他就曾向駱董說,將來恩福神學生中會有好些位成為神學院的院長。如今,這個願景已經一步步實現了。

從1996年設立獎學金開始,駱董就很關心每一位神學生,因此他與早期的恩福家人關係非常之深,直到現在仍互相聯絡問候。他深深體會到,恩福栽培的這些神國度的人才,事奉之路並不平順,甚至有些人很長時間都相當坎坷,因此他總是用主的愛來扶持他們。一位恩福家人寫道,當他回到亞洲服事,「駱傑雄董事夫婦對我和我的妻子關懷入微,我們都稱他們『駱爸』、『駱媽』。」

在訪談中,駱董特別提到他與幾位神學生的來往。他出差或出遊的機會很多,到過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的好些城巿;只要知道當地有恩福家人,他就會與他們相約餐敘,關心他們的妻小。每次有恩福家人回台灣,只要與他聯絡,他無不撥冗熱情款待。

由於他在教會和機構中有深度的參與,所以當恩福畢業生進入事奉工場,他就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和他們交流。經過這些年,他看見恩福家人已經在各處成為神國的棟樑,感到非常欣慰。駱董語重心長地說:「這就是文化宣教的實踐!」

駱董對神學生和家屬關懷備至。

終身志工的心願

歷數三十年來的往事,彷彿發生在昨日;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人生的角色畢竟終需調整。駱董近年來逐漸退出企業界,並放下教會與福音機構董事會的責任;恩福是他最後交棒的單位之一。他說,除了年齡的考量之外,恩福的神學生日益增加,他無力繼續深入瞭解關心,所以感到應當退居幕後。

但是駱董願以終身志工的身分留在恩福大家庭當中,不但持續和恩福家人連結,而且只要有能夠出力之處,他必定會擺上。

反思恩福三十年,駱董明顯是神特別揀選的器皿。在神交付的這片文化宣教田園中,他們夫妻與其他園丁一起,默默地、忠心地、細緻地澆灌、守護,數十年如一日。他們更沒有因搬回台灣,有地域的距離而放下關愛之心。這實在是極其難得。從駱董的身上,我們再次看見神賜給恩福的奇妙恩典。

整理者為恩福同工,本刊特約編輯。本文亦收錄於《恩福三十週年紀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