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2日至28日,第四屆洛桑世界福音大會(The Fourth 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簡稱L4)在韓國仁川成功舉行。來自202個國家的近5400位參會代表齊聚在松島會展中心,另有數千位線上參會者,總計超過一萬名全球督徒代表參與了本次歷史性盛會。
洛桑運動及其第一屆大會是由葛培理(Billy Graham)和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於1974年在瑞士洛桑創立,旨在推動「全教會將全備的福音傳遍全世界」第二及第三屆洛桑大會分別於1989年和2010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南非開普敦舉行。洛桑運動在其五十週年之際重返亞洲,其重大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大會聯席主席、韓國大地教會主任牧師李在勳表示,希望L4不僅激勵韓國教會的宣教,而且激勵亞洲教會乃至全球教會的宣教。
L4的大會主題是「讓教會一起宣告和展示基督」(Let the Church Declare and Display Christ Together)。其中,「宣告」和「展示」繼承了洛桑對「全備福音」的理解,即福音佈道和社會關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僅如此,全球教會必須「一起」同行和同工,方能承擔普世宣教的大使命。洛桑運動現任CEO邁克爾·歐(Michael Oh)在大會開幕演講中強調,阻礙教會合一宣教最危險的幾個字是「我不需要你」。他把L4定義為「一個為期多年的全球性多中心進程,由洛桑平台推動,旨在促進全球教會的合作,為使萬民作主門徒,並塑造2050年的世界」。關鍵詞「多中心」提醒我們:宣教不再是「從西方到他方」,而是「從各方到各方」。
在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教會及其宣教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0年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超過1200人的參會代表中,只有不到20人來自非西方世界。相較而言,今年L4的參會者遠遠更為多元化,更加接近並預嘗了那來自「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終末敬拜(啓七9)。洛桑運動的獨特價值在於它為普世教會合一宣教提供了一個廣泛(comprehensive)、協調(coordinated)、合作(collaborative)的平台。
L4的節目內容極其豐富,精彩紛呈。大會根據使徒行傳設計出每日的分主題:「聖靈的工作」、「使命的團體」、「逼迫和宣教」、「基督徒在職場」、「僕人式領導力」以及「基督主」。其中,「逼迫和宣教」的主題被許多參會者視為亮點之一。海外基督使團(OMF International)前總主任馮浩鎏(Patrick Fung)在其主題信息中強調:「逼迫不會摧毀教會,而妥協的福音則會!」這對於正在遭受逼迫的非西方教會而言是莫大的安慰,而對於似乎遠離逼迫的西方教會而言則是必要的警示。此外,筆者目前就讀的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其校長菲利普·萊肯(Philip Ryken)基於使徒保羅的典範,闡述了何謂「僕人式領導力」。令筆者感動的幕後故事是,萊肯校長邀請了筆者和另一位來自非洲的青年領袖全程參與了他的講章預備。他培養後輩的身教之方式(method)佐證了他言傳之信息(message)。以上兩位講員和許多洛桑領袖一樣,體現了該運動所提倡的屬靈領袖三大特質(H.I.S. leader):謙卑(Humility)、正直(Integrity)和純樸(Simplicity)。
歷屆洛桑大會除了開展重要的議程,還會發佈重要的文件。繼《洛桑信約》(1974)、《馬尼拉宣言》(1989)和《開普敦承諾》(2010)之後,L4產生了兩份重要文件:《大使命現狀報告》和《首爾聲明》(均已通過網絡發佈)。《大使命現狀報告》匯聚了全球150多位宣教戰略專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大使命的履行現狀,及其最關鍵的缺
口和機遇。據此,L4下午的分組議程就聚焦於25個「合作/攜手彌合大使命缺口」的交流實踐。《首爾聲明》既建基於洛桑之前的基礎文件,又擴充了一些未被充分關注的領域;涵蓋的主題為:聖經、教會、人類、門訓、民族、科技。洛桑運動的所有文件都共同傳達了其四重異象:給每個人傳福音,為每個民族和地區建立門訓的教會,為每個教會和領域培養基督式的領袖,並在社會各個層面產生國度的影響。
自1974年以來,在洛桑運動的平台上,中國內地教會幾乎一直是缺席和無聲的。這次感謝上帝開道路,帶領百餘名中國內地背景的代表從世界各地成功赴會,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兩年前,筆者有幸以青年領袖身分加入洛桑理事會列席議事。這次大會期間,雖然背負壓力和風險,筆者深感榮幸有機會上台分享了中國教會和宣教中國運動的見證。筆者還參與組織了CN團隊的會前會(主日崇拜和大會指南)、會中會(中港台牧者聯誼),及會後會(回顧總結和答謝夥伴機構)。在會前會上,邁克爾·歐代表洛桑運動向我們流淚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普世大家庭歡迎一位離散多年的家人回家。是的,對於中國教會和全球教會而言,L4是一次暌違半個世紀的家庭大團圓,其中也包括五位與會的恩福家人。
當然,本簡報並非報喜不報憂。和歷屆大會一樣,L4也或多或少地引發了各種爭議和批評。比如:有人質疑大會對實體參會代表的篩選機制不盡合理;有人批評會費過於高昂(即使大會募集並發放了數百萬美元的獎學金,尤其是向欠發達地區的參會者);韓國本地一些保守派教會抗議洛桑對同性議題的立場不夠(像他們一樣)鮮明;大會期間一位女性講員對於時代論及中東以巴議題的觀點引發了激烈爭論等等。魯益師(C. S. Lewis)將「純粹的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比喻為上帝家中連接著不同房間(宗派)的大廳。筆者感謝上帝使用洛桑,如同一位忠心的管家(雖然並非完美),邀請普世教會大家庭的家人們離開各自的房間,聚集到大廳中,互相交流,彼此相愛,共同承擔上帝託付給祂眾兒女的大使命。試想:在那樣一個大廳中,肯定不只有悅耳和諧的聲音,難免有刺耳的噪音、雜音,甚至爭吵的聲音。然而,通過聆聽(即使不同意)彼此不同的聲音,全教會也有機會一同操練傾聽上帝的聲音。
在本文尾聲,筆者由衷感謝韓國教會對L4的忠心擺上。他們不僅有火熱的禱告,也有熱情的服事。尤其本次大會有1400多名的韓國志願者參與,令人印象深刻。當大會閉幕之後,許多志願者不僅沒有顯露疲態,反而繼續滿懷熱忱地向離場的與會者奉上夾道歡送的微笑和祝福!這提醒我們,面對一個觀望甚至敵視福音的世界,「讓教會一起宣告和展示基督」固然是又大又難的艱鉅任務,但卻可以從最不起眼的小事上盡忠實行,比如,從對他人的一句祝福(宣告)和一個微笑(展示)開始!
恩福家人參會心得
把整全的福音傳到地極
鄭路加
今年9月22至28日,我參加了在韓國仁川舉行的第四屆洛桑會議。在此之前,洛桑運動對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說熟悉,是因為我在教近代史的時候,基本都會停在洛桑運動的伊始。其主要的創始人葛培理和斯托得,都在上次洛桑會議(2010年)之後的2018年和2011年才過世。說陌生,是因為我很難想象,普世教會聚在一起會是什麼樣。
此次洛桑會議,就眾教會落實大使命所面對的挑戰,展開了頗為密集的討論。開幕式的敬拜,5000多男女老幼,各種膚色,不同語言,多元背景,聚集一堂讚美同一位主的場景,讓人越發期待那日萬國萬民敬拜主的榮景。
來到會場之前,我就知道本次會議要慶祝洛桑五十週年。我也很好奇,這樣一個以普世宣教為目標的大會將如何慶祝。來到會場不久,答案就一目了然了。洛桑沒有太駐足於過往半個世紀的光輝歲月,而是非常堅決地帶領眾教會面對新的挑戰,關注如何在新的時代讓眾教會把整全的福音傳到地極。
這種向前展望的精神,從節目的安排就可以看得清楚。大會設計了相當大比例的工作坊和討論小組,集中討論新科技和人工智能對宣教的影響。甚至在大會的開幕和閉幕式上,都頻頻展現高科技元素。這些都是前三屆洛桑會議不可能出現的。尤其是疫情之後,幾乎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採用了某種程度的在線聚會。教會在傳統聚會模式和資訊時代模式之間,到底應該如何選擇?雖然短短的幾個下午,很難得到決定性的答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今天的教會必須非常認真地直面資訊時代所帶來的挑戰。
另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情是,《下一個基督教王國》(The Next Christendom , 2002)裡面所預測的——非歐美國家(即,不屬於歐美國家)的教會將塑造第三千年的教會文化——在本次會議基本上已經成為事實。無論是與會人數的比例,大會的主持人和風格,以及會議中探討的議題,基本上都是由主體世界的代表來主導。在諸多非歐美的與會者中,中國代表接收到普世教會滿滿的愛。洛桑會議自1974年以來,這是第一次有直接來自中國的參與者。會議期間,不知道有多少次不同地區的人,共同為華人信徒禱告守望。大會第三天特別安排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來匯報,並為各地受逼迫的教會禱告。
當晚結束時,來自五十個受逼迫最嚴重地區的代表們一一上台,求主憐憫並為逼迫者禱告、求赦免,這無疑是整個大會的淚目時刻!

屬靈盛宴的三個亮點
張芮
今年9月,我有幸參加了第四屆洛桑大會。這是一場屬靈的盛宴,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宣教士和學者,共同探討當代宣教的使命與挑戰。短短幾天內,我感受到神在全球教會中的工作,看見祂藉著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人們成就祂的旨意。每一天的安排都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經歷讓我深受觸動,特別是三個亮點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合一的敬拜、宣教士的見證以及對新世代的關注。
天國的敬拜:萬民合一的讚美
大會的開幕敬拜讓我深感震撼。各國代表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和樂器一起獻上敬拜,場景美妙和諧,仿彿不同文化的音符在這裡融為一體。古典樂器與現代樂隊交織,不同的語言一起歌唱,彼此毫無衝突,反而彰顯出一種萬族萬民在基督裡合一的美好。大家同心合意,口唱心和,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一同讚美神,歡呼雀躍。
那一刻,我仿彿瞥見了天國的一瞬間:無論人種膚色、性別職業,只要站在神的面前,都是祂的子民。在那場敬拜中,聚在一起的歌聲渾厚而有力,似乎要衝破屋頂,直達天際。我不禁想到啟示錄所描繪的景象:「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 」(啟七9)這樣的敬拜在大會的一週內多次出現,每次都讓我感到心靈被提升,與神更加靠近。宣教士的見證:拋下一切
宣教士的見證:拋下一切,收獲一切
第二件深深觸動我的事,是那些前往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舉家搬遷到陌生的地方,從語言、飲食到文化,無一不需要重新適應。然而,他們卻毫不猶豫地回應神的呼召,用他們的生命見證福音的力量。在與幾位宣教士的交談中,我感受到他們對神國度的熱愛遠遠超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他們中有許多人已經在宣教地生活了十幾年,甚至更久。他們不僅能夠流利地使用當地語言,還能同時以旁觀者和親歷者的角度來看當地的文化,與神學相結合,將福音以當地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分享出去。他們的努力讓我感到敬佩,而他們的信仰則讓我倍感震撼。
一位宣教士告訴我:「看似是拋下一切,其實是收獲了一切。因為在神的呼召中,我每天都能親身經歷祂的供應和同在。不管去到哪裡,我都知道祂已經為我預備了道路。」這句話讓我反思:我是否也願意為了神的國放下自己的舒適區?是否能夠像他們一樣,將一切都交托給神,單單憑信心生活?
面向未來:年輕一代的使命與力量
大會下午的安排是“Gap Meetings”,討論當代教會需要彌補的二十五個「鴻溝」(gap)。這些討論關注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從全球老齡化到教育問題,從人工智能(AI)到未得之民。
我特別選擇參加了關於年輕一代的兩個研討會:Alpha和Arise Asia的工作坊。這些討論讓我看到全球教會對年輕一代有著多麼深切的關注和期望。在工作坊中,主講者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年輕人不僅是「福音的禾場」(mission
field),更是「福音的力量」(mission force)。他們認為,年輕人不僅需要被教會牧養,還需要成為彼此間的福音夥伴。他們倡導年輕人通過互相傳福音,一起結伴同行。這種關注讓我重新思考年輕人在教會中的角色。作為年輕一代的一員,我深知自己不僅需要被這些理念激勵,更需要以實際行動回應神的呼召。我將會把這些寶貴的話語和體驗帶回自己的教會,與弟兄姐妹分享。
通過這次洛桑大會,我對大使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看到神在全球教會中的奇妙作為,我深感祂的呼召是何等緊迫而真實。在祂的恩典中,我立志更專注於祂的國度,無論在身邊還是遠方,都願意以生命作歸榮耀與祂的見證,直到祂再來的那一日。
盛讚與反思
王志勇
2024年9月21日至28日,第四次洛桑會議在韓國仁川舉行。此次大會規模空前,是普世基督教內部的盛大集會。本次會議發表了《首爾聲明》,重申了1974年《洛桑信約》、1989年《馬尼拉宣言》與2010年《開普敦承諾》所強調的傳福音之必要性。
很榮幸在洛桑五十年之際,代表華人基督徒參加此次盛會。會上,新加坡職場傳道人於明捷弟兄、暫旅居新西蘭的趙曉弟兄與筆者進行了討論,一方面盛讚洛桑精神,認為洛桑會議及其引發的洛桑運動是二十、二十一世紀教會史上極為重要的屬靈運動;另一方面,也正如洛桑自己反思並悔改的那樣——洛桑會議的精神並沒有很好地貫徹。例如,2010年的《開普敦承諾》序言中提到:「我們承認,我們沒有忠實於這些文獻中所做出的承諾。」並且,「我們還必須從前輩的智慧和錯誤中,以及成功和失敗中學習。」同時,我們也談到,華人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此次首度融入洛桑普世教會的潮流,但會議並沒有針對中國目前的國度轉化提出具體的戰略和引導,這對於已進入轉化關鍵時刻的中國來說,實在不夠解渴。
對於兩位弟兄的提議,我深受感動,起草了一份文件《2024年洛桑會議:部分華人代表的共識》,由趙曉弟兄修訂,於明捷弟兄通閱,形成我們三位弟兄之間進一步合作的異象性文本。我們起草這一文件,目的不在於臧否洛桑運動;恰恰相反,我們看重並感激洛桑力圖以系統、全面、平衡、精準的神學帶領普世教會合一宣教的心志,因此願意予以回饋、推動、共行。我們相信,本屆會議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國洛桑特別邀請的100多位華人代表的團隊性參會。同時,我們也相信,認真、誠懇地將我們對洛桑運動及對本次會議的反饋表達出來,也是一件美好且有意義的事情。
2024年《首爾聲明》強調:「在過去五十年的福音收獲中,全球教會沒有充分提供必要的教導,幫助新信徒建立真正符合聖經的世界觀。」這一聲明承認「聖經的核心信息是上帝國度的好消息」。我們非常認同2024年《首爾聲明》的這一信息,因為我們相信,耶穌不僅願意作我們的救主,祂更渴望作我們的生命之主。上帝賜給我們聖經的目的不是讓我們以基督徒為中心,甚至也不是以建立教會為中心,而是讓我們主動地、積極地完成上帝在創世之初就已經賜給我們的文化使命,也就是基督的天國使命。
我們欣喜地注意到,在2024年《首爾聲明》中,洛桑再次帶出了新的文化使命亮光,其中最亮麗的段落和表達就是71節。在此,宣教不再是淺度的領人信主、接受耶穌是救主的宣教,而是帶人作主的門徒、讓耶穌作生命之主的深度宣教。
作者均為恩福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