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再次獻在基督台前—寫於按牧典禮

周山等

11月2日是我和妻子再次將自己獻在基督台前的日子。當天在我的按牧典禮上,神憐憫我們,沒有一位是來應酬的,每一位都是神所帶領而來的。一位姊妹,我去她所在的教會講道,一面之緣就把兩個孩子托給她照看了一個下午。另一位肢體,去年感恩節當天從深圳趕過來,回應禱告中神給她的感動,為我們即將開始的香港普通話教會奉獻了八千元,這是我們收到的第一筆植堂奉獻⋯⋯回想當初我們在美國接受神學裝備後尋求未來事奉的方向,神通過三個途徑給了我們三段經文。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四十六1~3)

「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王下六16)

「因此,你們要在東方榮耀耶和華,在眾海島榮耀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賽二十四15)

顯然,前面的旅途不平靜,有爭戰,有應付,有得勝。或許,「匉訇翻騰」的海浪讓人很容易就戰抖吧!

於是,神為堅固我們,通過一位長期代禱者給我們畫出了一幅香港北角附近的地圖。就這樣,我們憑著三句話和一幅圖,帶著兩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來到香港,轉眼已近十年。期間,我們在工場上學到了非常寶貴的功課,遠超過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書本上所講述的理論。這些實際的功課,幫助我們操練夫妻背靠背守望,並一同向上倚靠主,與仇敵爭戰。我們就如同被空投到敵方陣地的海軍陸戰隊員,體會到與主連結是最為重要的。

我們獲得了香港的永久居留身分,與此同時,國內大批高素質的菁英來到香港成為新移民。於是,我們順服神的時間,開始了一間普通話教會,儘管當時妻子已經身患晚期癌癥,仍在治療中。就我們所知,這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背景的傳道人在香港設立的第一間普通話教會。其實,1949年前後,大陸傳道人和各國宣教士在香港建立了許多教會,奠定了香港1970年代屬靈復興的根基。但是一兩代人之後,堂會已經完全本地化了,儘管許多教會的名字裡依然保留著國語、潮語等字樣,但大多屬於歷史痕跡,聚會幾乎全部使用粵語。感謝神,依然在本地存留了心繫神州的香港弟兄姊妹,他們持守神給他們的感動,順服地接受神把他們的家園變成宣教的工場,與我們同心連結,把握這波福音機遇的浪潮。

在開始教會前,我們一同向神禱告。神把五餅二魚的經文賜給妻子,讓她知道她只需要把自己所有的獻上,不必擔心自己所缺乏的;神自會動工,我們負責獻上,祂負責行神蹟。另外,神也把亞伯拉罕獻以撒的經文放在我心裡。我所在意和擔憂的,是妻子的身體,神讓我放手交給祂,耶和華以勒,並應許我們可以得著仇敵的城門。我們流淚順服。

之後,神又給了我們三句話作為建立教會的真理根基。

「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蹟,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蹟。」(路十一30)

「求你叫我轉眼不看虛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詩一一九37)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

每一句既是神親自對我們的鼓勵,也是託付,讓我們能夠以此服事人。

儘管我和妻子都自認是文化人,也曾在媒體工作,但神呼召我全職服事卻是用樸實、衝動的漁夫彼得的故事。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章5節提到,彼得服事主的基本形態是帶著妻子一同外出往來,講道服事。或許在單身的人看來,這是彼得的一項權利或待遇;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家庭竟然得到一份特別的恩典:夫妻一同殉道。

據初代教父克萊門特(或譯為「革利免」)記載,在彼得和妻子這對主裡的同工被抓、即將結束他們多年對教會和弟兄姊妹服事之時,羅馬士兵強迫彼得看著自己的妻子在他面前先被釘上十字架。這對夫妻攜手走過許多甘苦,我想有軟弱,更有得勝,亦歌亦泣。他們之間最後的對話是:彼得高聲呼喚著妻子的名字,然後對她說:「記住主!」隨後自己被倒釘十字架。

就在按牧典禮結束後一週,妻子按預約日期去檢查,之前出現的腦部陰影確診為復發,我們再次積極治療面對。恰逢感恩節崇拜,預備講章時我選了詩篇四十篇,每一句都說進我們的心裡:「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祂垂聽我的呼求。⋯⋯ 使我腳步穩當」(詩四十1~2)。這篇信息的題目是「在忍耐中獻上感恩」。我們獻上自己為祂做見證,原是理所應當的。而今新的試煉臨到,我是困苦窮乏的,沒有任何可以誇口的,求主因袮的憐憫搭救我們,不要耽延!

作者是恩福宣教士,目前在香港從事媒體事工及牧會。

按牧典禮參與者心得

闊別六年的第二次見面

東弟兄

作為同行七年的播音義工,我受邀來港主領周山大哥按牧典禮的敬拜環節。在穎姐(周山的妻子)患病前,我曾與他們夫妻有過一面之緣。六年的風雨之後,他們與我印象中的樣子竟然沒有太大變化。

當日,我和兩位音樂人弟兄率先到場彩排,隨著我們敬拜的歌聲,他們推門而入。穎姐迎面走來,與我熱情擁抱,笑著說:「看吧,我還活著!」她步履輕盈,談笑風生,一點兒沒有長期患病者的那種蹣跚;而與周大哥確認過眼神後,我們則略過了寒暄環節。他打開行李箱,麻利地布置現場;殷勤事奉的勁兒,頗像一位職場新人。

整場按牧典禮簡約、溫馨而莊嚴,通過現場的介紹分享,我瞭解到,這次按牧團的幾位老牧者從北美、台灣、內地專程而來,他們是周哥從慕道、初信、去美國讀神學,再到領受呼召來港服事,不同階段的領路人,也是一生心繫中國、服事中國的守望者。

按牧環節中,周哥高大的身軀全然匍伏在地,熱淚一顆顆滴在地上,穎姐跪在他身旁陪伴,一手撫著他的背,自己也哭得像個孩子。那一刻,現場的會眾無不動容,想到他們一路走來,何等艱辛不易,又是如何被神托起,怎樣擺上,卑微順服⋯⋯在天父和主內長輩面前,他們的眼淚被看為寶貴。幾位老牧者及師母齊心按手在他們身上,並為他們高聲禱告,我仿彿看到了神在背後的扶持與堅固、服事接力棒的傳遞,為中國,向標竿,薪火相傳。

陳宗清牧師勸勉的主題是《與苦難共舞的牧者》,他特別提到受苦的三點益處:第一,受苦的時候,才知道我們自身的限制,可以來到神面前,破碎自己。第二,受苦就是與罪隔絕,他提到許多牧者很「成功」,有了資源、威望和教會日漸增長的規模後,卻最終在情慾、金錢的試探上徹底失敗;有一條苦難的路,人看來未必「成功」,卻使人有了斷絕罪惡的兵器。第三,在苦難中,讓基督榮耀的靈充滿;活在基督的愛裡,單純愛耶穌,這才是牧者最重要的事。

在述志時,一度因哽咽而無法發言的穎姐,拿起話筒的第一句話不是高言大志,而是「我太驕傲了,我和周山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我要順服主。」我知道這就是聖靈的工作,讓這位晚期癌癥得勝者依然不住地悔改、倒空,回轉像小孩子,單單倚靠父神。我也深刻地意識到,只要我們活在地上一天,與老我和罪就必有爭戰,必須時刻謹慎。

穎姐說,過去神讓他們來香港,並非自己的本意,而如今在這裡領受呼召建立普通話教會,在人看來也絕不是最好的時機。數十萬線上讀者一夜失聯,線下植堂缺少同工,穎姐腦部又出現新的疑似病竈,正常服事乃至生存再次受到威脅。幾個月來,雖有不少人前來教會「打卡」,穩定參與聚會的卻不足十人。近期大量內地優才、高才攜子女來港工作,年輕人來港留學,我們知道莊稼的主一定會派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然而擺在他們夫婦面前的道路,卻如同在海面行走,自己無法掌控,只能憑信心邁出腳前的每一步。

周哥說:「過往我們在教會追求真理和聖靈,但其中心是十字架,靠著十字架上的捨己,這些能力才能運作。耶穌告訴彼得:『要把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她。』我們的教會也許未必能為會眾提供諸多活動和福利,但我們可以讓你們看,我們是如何靠著耶穌勝過死亡的威脅、陰間的權柄,在祂的道中生活。」這世代人們心靈深處的病竈在於:一方面把神的祝福當偶像,把次好的東西當作最好的;另一方面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然而,在兩側懸崖之間,有一條平衡的窄路,就是定睛耶穌,看上去是最難的選擇,卻是最容易的。神讓祂的僕人走在前方,好讓我們有鮮活的榜樣可以去效法,用不屬於這世界的眼光,過「真實、破碎、勇敢」的人生。

「有個性、目標感強、清高的屬世菁英」,這個標簽可以貼給歸主前的保羅,可以
貼給過往的周哥夫婦,也可能是「新港漂」中高才、優才的群像。打碎他們的自我驕傲和屬世纏累,重塑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為神所用,需要同樣的屬靈兵器。一人受苦,卻讓多人因此而蒙福。我相信,未來有一天,在神面前回顧事情的全貌時,我們一定會拍手讚美:主啊,原來這就是最完美的安排!

作者曾獲中國全國主持人獎,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

感恩,感動,珍惜

波弟兄

參加周山牧師的按立儀式,一時間諸多感受湧上心頭。

一是感恩。作為周牧師和師母的文字同行和前同事,我們相識多年,見證他們夫婦二人各自離開媒體崗位(他們過去所服務的媒體到目前還是中國非常優秀的媒體),利用社交網絡創辦新媒體傳播福音,去美國當訪問學者,就讀神學院,最後落腳香港,繼續服事;直到今年他們在上帝的呼召下挺身出來創辦教會,傳福音給內地來港的普通話人群。他們謙卑順服,心路歷程點點滴滴,我都感佩於心。在此過程中,主大大賜福和使用他們;我自己的生命成長也得益於他們的一路勉勵、陪伴和幫助。所以,能親身經歷並看到這麼美好的生命見證,實在感恩。

二是感動。他們夫婦願意為主做工,擺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撒但的攻擊、各種各樣的磨難,特別是師母所遇到的疾病挑戰,如此真實的生命淬煉,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我看到的她,總是那麼喜樂而滿有力量,總是敞開自己,用真實的生命見證去勸勉人、安慰人;她的存在就是神蹟,是上帝大能的作為。

三是珍惜。在按立儀式上,第一次見到李正榮、莊祖鯤、陳宗清、馮兆成等令人尊敬的牧長,他們多年對中國的服事,我也是眾多受教者和受益者之一。這樣面對面的時光多麼珍貴,希望今後能讓更多同胞有機會看到這些主的忠僕美好的生命見證,更深瞭解神的話語,做門徒,傳福音。

作者為前媒體主編,已通過高才計劃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