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受造物的角色

程嫣兒

「⋯⋯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羅九20)

「起初,神創造天地」,是整本聖經的開場白,也是基督徒乃至非信徒都耳熟能詳的經文。神為創造主,我為受造物,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觀乃至生死觀呢?

一道小學作業題

前一陣子,有人在抖音中發佈了一份小學作業,後來被轉發到各大網站,引起了網民們議論紛紛。

某小學的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目:「雞、鴨、魚、鵝,請從中選出不同類,並圈起來。」有一個學生選了「雞」,老師給這個答案打了叉。於是,孩子家長寫信給老師說:「老師,我和孩子溝通過了,我覺得根據題意,孩子答的沒有問題。魚、鵝、鴨都會遊泳,只有雞不會遊泳。所以雞是不同類的。」

這則貼文引發眾多網友留言。許多人說:「這是一道開放的問題,答案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面對教育,有多種可能性,如果把思維僅僅局限在一個標準答案上,減掉的可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

但是,也有留言如此說:「老師沒有判錯,孩子審題不清,題目說的是找出『不同類』的動物,不是說找出在某方面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的動物。會不會遊泳,不是劃分動物類別的主要標準。」

確實,劃分動物類別是有標準的。大範圍來說,雞、鴨、鵝和魚都屬於脊椎動物,而脊椎動物又包括五大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魚屬於魚類,而雞、鴨、鵝則屬於鳥類——再細分,屬於家禽類。

這只是一個例子,本文並非要探討動物如何分類,舉例是為了顯示「正確分類」的重要性。

分類與秩序

「分類」代表一種秩序,神看重秩序,祂創造這個世界就是井然有序的。在創世記第一章,神多次「分開」——將光暗分開,將空氣以下和以上的水分開,將晝夜分開;並且神也讓萬物「各從其類」。這些,都是為了建立起特有的秩序。

那麼,根據聖經,最重要的分類是什麼呢?是人類和動物嗎?是生物和非生物嗎?都不是,最重要的分類是:「創造主」和「受造物」。

「受造物」是一類,包括了人類、動物、植物、山川土壤,不管有沒有生命,都屬於「受造物」。「創造主」是另一類,這類中只有一位,祂是獨一的。

受造物的角色

羅馬書九章20至21節這樣說:「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裏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了神作為創造主的主權;他將神比作窰匠,將人比作泥土。然而,這個比喻可能會引起困惑和不服氣,即便信徒亦會覺得:比喻好像不太合理,因為泥土是沒有生命的,而人類是有生命的;兩者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

其實,這個想法犯了一個基本的分類錯誤。從「神創造萬物」的角度而言,人類和泥土確實屬於同一類,即「受造物」。就如同雞、鴨、鵝,無論會不會遊泳,都屬於家禽類;同樣的,人類和泥土,無論有沒有生命,都屬於「受造物」。

不過,當我們把鏡頭僅僅聚焦到「受造物」時,事情就不一樣了。人類擁有從神而來的「生命的氣息」,並且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受造的(創一26、27,二7)。故此,在「受造物」中,人和泥土是不同的。

總之,分清「類別」非常重要。人類在神創造中的地位:不同於且高於其他受造物,但依然是「受造物」。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

生死不在於我

倘若,我們認清自己作為受造物的角色,便會明白:生命主權在於創造主;作為受造物,生不在於我,死亦不在於我。

我們願意像保羅一樣:「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林後五4)。我們不會因為在世上遭遇苦難、重壓、衰老、疾病而寧可離開這個世界,而是願意恆心等候神的時間,盼望榮耀的復活!

但願我們都能明白人類作為受造物的角色,並從創造主那裡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