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是誰?—擁抱創造主所賦予的性別

程嫣兒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一27)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流行著一句話:「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2023年,美國加州則大力推行:「跨性別教育要從兒童做起」。

一系列相關的法案應運而生。其中,題為「家庭法:性別認同」(Family law: gender identity)的AB957提案規定,如果一個孩子決定要跨性別(包括服用性激素、青春阻滯劑,或改變身體等),父母必須認同,否則父母就會被控告「性別虐待」或忽視兒童健康、安全和福利,從而失去監護權。

該提案自今年2月14日提出後,至9月上旬已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雙雙過關。所幸,加州州長於9月22日否決了該項提案。然而,類似的提案或在醞釀,或已出爐…………故事還在一遍又一遍地上演著。

立法者聲稱,這樣的提案可以保護孩子的健康和福祉。加大舊金山分校兒童和青少年性別中心的一項研究稱,如果阻止孩子變性,他們的自殺率會高達41%。而作爲父母,若拒絕孩子選擇的性別,那麼就是在拒絕那個孩子,就不配為人父母。

事實果真如此嗎?「生錯身體」的感受是切實且致命的嗎?是必須以跨性別、甚至變性作為解決途徑的嗎?

從「性別焦慮」到「變性後悔」

不可否認的是,「生錯身體」的「性別焦慮」確實存在,程度略輕的亦可稱作「性別不安」。美國精神科醫學手冊的定義是:在與生俱來的性別和個人所經驗的性別之間有明顯的不一致,且至少持續六個月之久,並伴隨明顯的痛苦和社交、職能或其他重要領域的損傷。

然而,數據顯示,青少年跨性別的比例,遠遠高於實際「性別焦慮」的流行率!根據美國精神科手冊,「性別焦慮」在出生為男性的成人中比例約為0.005%至0.014%,女性比例約為0.002%至0.003%。民意調查卻顯示,有多達2%的青少年宣稱屬於跨性別。另外,青少年性別焦慮者中,其實至少有85%的人群,成年之前就會停止這種焦慮。也就是說,「生錯身體」的感受雖然真實存在,卻可能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產生的錯覺或一時的感覺。倘若在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下,貿貿然地改變自己的身體,便會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參考《斷背山遇上真彩虹》,符濟珍)

瑞典紀錄片《調查任務:變性列車》訴說了這樣的悲劇。進行跨性別治療的瑞典女孩,最終後悔做了變性手術,但是,手術的結果已不可逆轉。看著她們手術前美麗動人的模樣,以及手術後悔恨交加、一蹶不振的樣子,實在令人扼腕!

兩個故事:船過水無痕

對一些人而言,或許數據只是紙上談兵,瑞典紀錄片又距離遙遠;但下面要分享的,卻是筆者身邊的真實故事。

一個身材高大的女生,去洗手間時每每被誤認為是男生,現場驚嚇一片。上大課時,老師也常常將她誤看作男生。酷愛打籃球的她,總有一些女生圍著她轉——學校嚴禁早戀,將一個帥氣的女生作為追捧對象,似乎是安全的。這種種狀況讓這位女生產生了性別認同的錯亂和不安,甚至一度陷入同性吸引的困擾。

另一個女生,中學時期意外地被閨蜜表白。她是一個外表看怎麼都不會讓人誤解為男生的女孩,但是,性別不安還是找上了她。

所幸的是,兩位女生並沒有生活在鼓勵跨性別的環境下,焦慮和不安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船過水無痕。

「性別焦慮」確實存在,但未必致命(不變性未必導致自殺),很多時候也不是不可改變的。當然,並非每個故事都能以「船過水無痕」為結局。當船比較大的時候,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平靜;而針對更為嚴重的情況,則必須求助於專業的輔導及治療。

父母的關心與呵護是最不可少的。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從小建立性別自信。當越來越多類似AB957提案出現時,父母更需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用溫柔的態度傳遞聖經真理,教導孩童走當行的路。

從「創造變調」到「尋回認同」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性別應當是清晰的,為什麼會有「性別焦慮」呢?難道神的創造不夠清楚、不夠完美嗎?

在創造之初,一切都是好的。然而,今天的我們卻生活在一個墮落後被罪污染的世界。自從創世記第三章之後,完美的創造已然變調。

人,終其一生都在求問「我是誰」這個問題,即尋求身分認同;性別認同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有一位變性者最終意識到,變性並不能解決其心靈深處的問題。我們或許沒有性別焦慮,但卻有著其它無法自我接納的焦慮——

什麼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呢?誰能幫助我們接納自我呢?唯有那位創造我們的,祂能解決人心深處的、終極的問題。我們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滿足,直到與祂建立連結。

小時候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唱道:「我的心有一個缺口,等待拿走的人把它還給我」。今天,我們也可以對造物主說:「我的心有無數缺口,求祢來填補,讓我在祢裡面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為本刊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