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林後三15~16)
小時候喜歡看武俠劇,其中不乏蒙面俠客,或男或女,均武功高強,行事神秘,來去無蹤,且都用帕子蒙面——男子黑色帕子,女子淺色輕紗帕子。俠客和帕子,代表著兒時的武俠夢。猶記得《蟬翼傳奇》中的「北斗交匯處,潛龍升天時,碧落花飄香,黃泉天上來」,四句話暗藏了四大蒙面高手的名字——北斗、潛龍、碧落、黃泉。隨著劇情發展,帕子一張張被掀開,身分一個個被揭露。而每次掀開帕子、揭露身分的場景,也是讓觀眾驚心動魄、拍案叫絕的時刻。
摩西的帕子
蒙面的情節不僅出現在武俠劇中,在聖經中也曾經出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摩西的帕子」,在舊約和新約中皆有提及,且「帕子」一詞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都僅僅用於摩西(「帕子」的原意可能是一種面具或遮蔽物)。那麼,摩西為什麼要蒙上帕子呢?出埃及記和哥林多後書似乎給出了兩組不盡相同的答案。
根據出埃及記三十二至三十四章的記述,以色列百姓因鑄造金牛犢大大得罪神,以致於神發怒要將百姓滅絕。在摩西的代求下,神發出憐憫,收回成命,與百姓重新立約。三十四章29至35節指出,摩西從西奈山下來,手裡拿著重新立約的兩塊法版,因與神對話就臉皮發光;眾百姓甚為驚懼。於是,當摩西得知自己臉皮發光後,日常面對百姓時就以帕子蒙面,進到神面前就揭開帕子。從經文可知,百姓因罪無法直視、也害怕看見摩西臉上來自於神的榮光;而摩西蒙上帕子的目的,一是為了保護百姓不會因榮光而害怕、甚至死亡;二是保護神聖之榮光免遭褻瀆。
然而,到了哥林多後書,保羅卻說:「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林後三13)。也就是說,摩西蒙上帕子的目的在於,不讓以色列百姓看到自己臉上的榮光逐漸消失。如此,保羅的解讀似乎與出埃及記的描述不完全一致。
保護與隔閡
當新約引用舊約且兩者呈現不一樣的畫面時,這不是矛盾,而是互動與互補;兩者合在一起,才是一幅更加完整的圖畫。故此,我們可以綜合來看,摩西蒙上帕子的目的,其實有多個面向和角度——保護百姓不因榮光而害怕或死亡,保護榮光不受褻瀆,也保護榮光逐漸從自己臉上消失的事實不被看到。可見,雖然角度不同,但卻同樣都是為了「保護」。
為什麼需要保護呢?無論是保護他人,還是保護自己,都是因為彼此有距離,有隔閡,無法坦誠相見,也無法坦然面對。
武俠劇的蒙面俠客們,大抵也是為了類似的目的——保護自己的身分不被人知道,也保護自己的口鼻在廝殺中不會被對手的血濺到而導致窒息。
在前些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全世界人民都戴上了口罩,一方面保護自己不被外界的病毒傳染,另一方面也保護他人不被可能患病的自己傳染。而即便在疫情之後,有些人還是久久不摘下口罩。有的拿口罩來防止灰塵——保護呼吸道,也有的拿口罩遮住臉上的痘痘——保護自己的形象,甚至有人用口罩來遮陽——保護皮膚。無論是為了哪種目的,都不約而同地與保護相關,而保護是因為有隔閡——人與人的隔閡,人與自然界的隔閡。
除去帕子,敞著臉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世界,保護自己與保護他人,似乎都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當摩西進到神面前時,他是將帕子揭去的(出三十四34~35)。而保羅也責備他那個時代的以色列人「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林後三14~15)。
摩西蒙上帕子,為了保護的目的,也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並非要建立某種宗教形式;並且面對神的時候,他是完全敞著臉的。可惜的是,以色列百姓將摩西作為權宜之計的帕子挪到了自己的心上,久而久之,將其發展成了宗教形式,在其中尋找自以為的安全感與保護。
基督信仰不在乎高深莫測的道理或教義,而是與神的親密關係。今天,當我們企圖在神以外尋求保護的時候,就如同以色列百姓一樣將帕子蒙在了心上,並且在帕子底下建構起一片天地,以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實際上,活在帕子下的我們,是停留在與神有隔閡、有距離的光景中,無法真正和神建立親密連結。「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因此,「我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參林後三14、16)。
但願我們都能除去心上的帕子,衝破宗教形式的綑綁,敞著臉面對主,得見主的榮光,活出真正的信仰!
作者為本刊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