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首屆漢語公共神學會議及其反思

天靈

簡況與主題

第一屆漢語公共神學會議於7月22至25日在氣候宜人、靜水流深的密西根州大急流城的加爾文神學院舉行。原本計畫20人左右的小型會議,有超過50人報名,而且是線上線下同步進行,讓遠在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講員也可以同步參與。

會議主題為「秉燭行前」(Let Your Light Shine Before Others)。主持人安平牧師說明:首先,這取自於主耶穌給門徒「你們當為光為鹽」的經典教訓:「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章14~16)。其次,這個主題也受漢語公共神學先輩何光滬老師的專著《秉燭隧中》之啟發:一群人在長長的隧道中行走,伸手不見五指,跌跌撞撞;突然有幾個人,高高地舉起點燃的蠟燭,照亮了周圍。最後,會議主題與普世佳音新創刊的漢語公共神學評述《秉燭》雜誌相吻合。

雲集四海才俊

中國大陸上個世紀初經歷了知識界持久的反基督教運動,以及二戰後中國政府持續剷除宗教的各種運動,再加上改革開放至今對基督教發展的控制,使得大陸基督教神學發展倍受鉗制。雖然信徒人數突飛猛進地增長,但是在神學人才造就上卻是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這次會議突破地域和國界的侷限,使漢語公共神學才俊聚集、連結、交流和碰撞;從縱向歷史連結,到橫向跨文化、跨學科連結,相互學習、傳承和借鑒,實屬難能可貴。

會議邀請到三位重量級講員:耶魯大學榮休教授沃特斯托夫(Nicholas Wolterstorff),中國的漢語神學奠基人何光滬教授,來自香港、目前在富勒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Chinese Studies Center)的羅秉祥教授。

年輕一代的與會者包括:1、來自臺灣、馬來西亞、中國的全職服事者和職場平信徒;2、在英、美、加、德、日等地獲得學位,並在旅居地從事神學教育、研究和牧會的人士;3、從北美神學院畢業後回中國服事者;4、在美加攻讀博士學位的神學生;5、在海外校園、華源協作、恩福基金會、普世佳音、台灣醒報與新媒體宣教學院等機構服事的同工。

學科背景寬廣

如圖示一所示,此次會議的老中青三代神學家擁有廣泛的跨學科興趣與教育背景,且在神學領域裡有廣博的研究,兩個領域交叉激蕩,爆發出創造性;並能指導信徒,透過職場落實與信仰的結合,在世界作光作鹽!

神學與跨學科結合,體現了上帝「創造萬物」(箴八22;可十三19;啟四11)的智慧與能力,也體現了屬神人才「以愛聯絡全德」打破學科侷限,在神裡建造屬於教會(基督身體)的連結。所有學科真理都是屬於神,來自神,為了神;神學也藉此獲得其生命力!

圖示一:參會者神學背景(上)與交叉跨學科領域(下)

議題豐富

此次會議形式多樣,有主題演講、專題演講、專題評論、專題座談、基督教海報展覽及相應的公開講座,另有現場自由發言與線上跨時空互動、會間不同組合的暢談,以及飯局與遊覽中的深入交流。

為呈現會議的內容,筆者採用圖示的方法說明:圖示二中間圓形代表公共神學會議所相關的議題,外圍大圓形則連結所有不同的領域,以幫助讀者思考各個領域之間的系統性和有機整合關係。

此外,筆者也用歸納的方式,總結公共神學領域不同版塊的具體內容。版塊內容之間有重疊交叉和展開的部分,比如政治參與部分可以歸入歷史議題,也可以歸入理論議題;處境化議題與政治參與有關,也屬於實踐神學領域。

1、歷史視角的剖析

王以潔博士講「有利可圖的屬靈復興?宗教改革脈絡下的宗教政治化」,重點探討英國光榮革命背後的政教關係,並提出我們如何可以培養歷史感,更有智慧和更忠心地面對無所不在的宗教政治。

徐西面博士講「荷蘭新加爾文主義論教會在公共領域的角色」,並反思對今日華人教會處境的意義,其中包括:A. 「非凱旋主義的信仰」,B. 教會的催化式角色需要尊重各個領域的律,C. 教會對公共事務的關切莫高過對三一上帝的信仰。

沃特斯托夫教授講「新加爾文主義傳統的基督徒政治參與」,柏雨成講「重洗派傳統與公共神學建構」。這些歷史話題對今天的基督徒都具有非常深刻和現實的意義。

2、理論視角的探索

戴永富教授講「公共神學的自然法基礎」,其中涉及作為神學基礎的自然法聖經,作為倫理學基礎的自然法哲學,以及自然法與教會和社會的關係,最後他以約翰·巴克萊的「恩賜團契」模式來解釋,神如何使得教會成為基本善的匯集處,奠定共同富裕的基礎。

劉焱博士以「自然法的挑戰與機遇」為題回應戴博士,系統地總結了自然法作為普遍啟示的本質、在天主教傳統中的地位,及其與新教之間的張力。最後,她從排斥自然法的可能後果——削弱道德和法律的普遍基礎、教會與社會的隔離、社會更加專制封閉和反對普世價值、神聖話語權威被濫用等等,來反襯自然法在公共神學中的現實意義。

莊信德牧師以「戰爭陰影下的公共神學」為題,並以臺海緊張為背景,探討四個象限教會類型,以及教會作為超越共同體的特徵。四個象限的教會類型是:只有特殊恩典的體制性教會,經由特殊恩典闡明普遍恩典的教會,充滿普遍恩典卻缺失特殊恩典的教會,個人在生活中使普遍恩典的生活被聖經所主導的教會。此外,他也探討雙城——教會與國家之間的身分認同敘事邏輯,以及建構福音敘述的可能性。

羅秉祥教授介紹了「公共神學」的定義、標誌及其對華人教會的意義。他強調說:「實踐神學不是神學的應用,而是神學本身的使命。」

3、實踐神學與地域視角下的處境化探索

何光滬教授的講題是「生靈塗炭,神學何為?」羅秉祥教授以葛培理為例,闡述現代美國有利可圖的政教聯盟,並引出但以理時代政教關係的實踐與啟迪。張俊明教授提出,當代多元化社會的宗教改革議題應該是:超越單一宗教的霸權,避免宗教暴力,並學習對話與建立宗教友誼,尋求多元共存的願景。

李泉博士關於「現代漢語公共神學中的神聖觀念」專題,探討聖潔與反帝愛國運動的對峙,以及漢語神學運動中的聖言與文化基督徒的使命。邱君爾傳道提出東南亞華人的視角:「抗爭與共融——馬來西亞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實踐」。周立老師以「播種與澆灌」為題,分享個人處境化的信仰歷程,以及專業與信仰結合的公共神學實踐嘗試。

4、媒體與技術視角下的案例解析

邱慕天傳道在「道成了肉身:基督的新媒體選擇」演講中,從作者壟斷和讀者霸權等概念出發,反思福音倫理等重要問題。圍繞信仰與媒體關係的議題座談中,與會者也提及新教在藝術和美上的失落與缺失。艾爾蘭德(Daryl Ireland)博士以自己的專著《救恩的願景:革命年代的中國基督徒海報》(Visions of Salvation: Chinese Christian Posters in an Age of Revolution)(2022)為內容,報告「中國基督教海報與第一次社會媒體革命」,並探討大眾神學。徐西面博士在「公共神學與人工智能」專題中討論跨學科對話的提議;具有人文、社科、神學及技術背景的王志希博士,對此做出跨學科綜合思考的回應。

會議中舉行了「1911–1949中國基督教海報展」,這些海報由美國宣教士珍藏,隨後被其子女發現。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查閱:https://reframeministries.org/chn/t/chinese-posters。

圖示二:會議內容版塊及關聯圖

結語

這次會議的演講者們均視野廣闊,可以看出神已經興起了一代年輕的漢語神學家。盼望這樣的探討可以逐步影響中國基督教及世界華人教會的健康發展。在這動盪不安、人心浮躁、思想混亂的時代,尤其需要有一批神學家齊心協力,向全智、全能、全愛的神支取屬天的超越智慧,並活出屬天的生命與力量!

最後還要提及的是,在現場參會人員中,恩福家人佔比達三分之一,並對會議的發起、贊助以及內容分享,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願神繼續使用恩福,在漢語公共神學上盡一份心力!

作者為恩福學者事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