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首屆漢語公共神學會議及其反思

天靈、劉彪

疫情後的信仰實況與追問

2024年5月27至30日,疫情後第一次北美華人神學生會議在美麗的惠頓學院隆重舉行,超越以往六屆(2014~2018、2020年)的規模,盛況空前。300多位來自歐美亞的華人神學生、講員與家屬聚集一堂,經歷三天四夜的生命交流、碰撞與屬靈盛宴。

此次會議因疫情背景與世界政治局勢而具有嚴峻性。一方面,全球化面對嚴峻挑戰,持續的戰亂讓整個世界陰霾密佈。另一方面,美國社會信仰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的趨勢,加速了教會的分裂與信仰危機;中國政府對信仰群體嚴酷打壓,又使當地的教會進入嚴冬狀態。處於當下,身在北美的華人神學生將何去何從?個人與家國的處境和選擇是否有神國度的視野?個人與群體的選擇是否能讓信仰有再生性的拓展?這些選擇雖然沒有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卻不乏撕心裂肺的靈裡爭戰。

全球化時代的呼召與服事

針對上述背景,會議開幕式當晚,策劃人劉彪弟兄就分享,這次會議的宗旨包括:探索事奉方向,增進團契相交,再思神的呼召。

大會邀請了華人基督教界重量級人物以及老中青三代的一線牧者與領袖作為講員,包括台灣華神戴繼宗院長、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陳維恩牧師、波士頓真光協會莊祖鯤牧師、惠頓大學校長Ryken、《生命季刊》王峙軍牧師、普世佳音安平牧師、歐華神學院鄭路加教務長、CIU Kepha學院徐志秋院長、新加坡神學院李志秋教務長、北京錫安教會牧者王林、聖經共讀運動金磊傳道等人。他們給這次神學生會議帶來了以呼召和服事為主題的豐富分享。

國度視野下的突破與成長

除了具有針對性的主題與豐富的專題(參見文末表格),本次會議還有以下亮點。

1、性別壁壘與姊妹團契

策劃人劉彪弟兄分享,他在就讀哥登康威爾神學院時觀察到,神學院裡很容易出現「神學寡婦」和「神學孤兒」:讀神學的爸爸和丈夫們一天到晚泡在圖書館裡,完全不管孩子和太太。即便姊妹讀神學,照顧孩子的還是姊妹。他也觀察到,在不同國籍背景的學生中,美國的弟兄神學生最顧家,會把學業放在次要位置而照顧家庭的需要,在校園裡最容易看見他們帶娃的身影。來自東亞文化的弟兄神學生當中,日本和韓國背景的丈夫最容易忽視家庭;華人背景的通常在中間狀態。

因此,會議特別設立姊妹聚餐的環節,旨在欣賞並感激她們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哥登康威爾的華人神學生每個學期設置一至兩天,通常是週六,給家中的「勞(動)模(範)」放假,「勞模」不是指神學生或丈夫,而是指太太。那天丈夫必須帶孩子,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包括做飯和吃飯;太太不必帶孩子,也不必下廚,而是出去做她們喜歡的事情。這次會議也把這個環節放進去,給沒有這種經歷的神學生家庭做示範。

在會議的一個晚上,從下午4點30分到晚上7點,由丈夫們帶孩子;姊妹和太太們有團契的時間,一起交通分享、做遊戲、用餐。這個環節鼓勵弟兄們思考:在神學生生活中,可能忽視了太太和孩子;如果作丈夫的過去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那麼就從這裡開始。

負責這節目的敏潔姊妹是劉彪弟兄的賢內助,精緻的策劃與幹練的主持讓人見到她的多元風采。她也是此次大會的重要聯絡人、組織者,負責後勤吃住行的總務安排。

2、危機四伏與呼召抉擇

本次神學生大會有個特別的環節:連續三晚有段時間,由金磊傳道帶領,以「共讀」聖經的方式來讀《危機四伏的呼召》這本書,然後分組討論。本書反映了美國本地牧者在社會文化處境下服事生命的真實挑戰,非常值得留在北美服事的華人神學生借鑑。

由龍降恩弟兄帶領的「吐槽」環節,讓我們看到了參會神學生們的掙扎實況。吐槽第一個內容是:在海外求學的神學生們最大的外在挑戰是什麼?八個選項當中,排序依次是:財政壓力、語言環境、畢業去留、人際關係、學術壓力、文化衝擊、婚姻家庭、學校環境。吐槽的第二個內容是:最大的內在挑戰是什麼?八個選項中,依次是:屬靈孤獨、學術能力和語言能力、呼召不明確和憂慮未來、精神情緒和靈性低潮、身體疲憊。

吐槽環節呼應了會議的初步調查——即2022年後出國求學的神學生,多數人在中國服事的經驗少,出來讀神學的移民動因強,回國服事的人數少。因此,大會重視「再思呼召」的目標,鼓勵神學生重新思考外在需要與內在呼召。大會也特別安排來自台灣、曾在美國灣區牧會、最終走上宣教之路的陳維恩牧師,在大會上作主題分享——Stay Well(好好留下來)。他從神學生面臨的未知數和留下來的挑戰,提出如何好好留下來而不至於在信仰上魂斷異鄉的忠告,即三個「不要」:不要跟著世界走,不要跟著需要走,不要跟著孩子走。

面對危機四伏的呼召,大會安排了逆流而上的講員——北京錫安教會牧者王林弟兄。他從陰雲密佈的中國帶來第一線激動人心的分享——「一個海龜的七年之旅與中國教會的飄搖七年」。他的分享向我們顯示了「死在地裡的麥子,結出六十倍、百倍果實」的真實性。在北美神學生群體因各種處境因素而選擇留在北美的時候,他卻看見中國教會和普世教會正在經歷的巨大時代轉變,並開始探討新處境、新時代與新出路。

與會恩福家人合影。

從這代到那代!從這地到那地!

1、從這代到那代!

劉彪分享了1996年北美神學生會議的照片。32個人除去牧者和配偶,神學生有10幾位,包括王一樂、張路加、張伯笠、王峙軍等。三十年前的這些神學生,現在仍然服事在第一線。劉彪弟兄請所有參會的神學生們思考:三十年以後,我們會在哪裡?

與三十年前不同的是,這次參會的神學生將近200人,是三十年前會議中神學生人數的近20倍。然而人數的增長並不必然是質量的反映!三十年後,此次參會者中有多少人會依然服事在第一線?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作為新一代的神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回應今日的時代?

2、從這地到那地!

會議開幕式的暖身環節上,劉彪邀請參會神學生現場掃碼輸入「您的家鄉在哪裡?」圖像顯示神學生們的所來之地,跨越了中國的大江南北25個省市自治區及其14個省會和11個二線中小城市。

神學生們的院校情況:總計29所神學教育院校中,依次是美國23所,加拿大4所,新加坡1所和香港1所。神學院校的語言分佈,5所中文,其餘23所均為英文。與基督教大學有連結或在基督教大學中的神學院有9所。與教派相關的,浸信會背景4所;改革宗2所;其他多為跨宗派和多宗派的背景。

以上資料顯示了參會神學生們的跨國流動情況。如果多數神學生畢業後至少暫時滯留在北美,或長期移民定居北美,這樣的流向意味著什麼?對神學生個人、中國教會發展和美國基督教影響都意味著什麼?這與神所託付的宣教到地極的大使命有什麼關聯?

結論:從今生到永恆!

神學生個人服事、呼召與生活的選擇,不應該僅僅是在地處境所決定的,更有屬天未來的考量!缺失神的視角,神學生會議所探討的一切都將煙消雲散,都將沒有永恆的意義!

如此說來,選擇是嚴峻的,掙扎也是真實的!在短暫的今生,我們的選擇本質上需具有永恆的意義與影響!這不是中美兩地去留的選擇,而是天上地下不同國度的爭戰。願每一位神學生,每一位在地服事的人,都可以在天上國度有永恆的份!

作者為恩福學者事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