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盡的話
Zuxing Chen
在今年恩福家人退修會的最後一天上午,我作了25分鐘的分享。結束後,我感到頗為沮喪,因為還有一些重要的話,尚未分享出來。幸運的是,我還有一個彌補的機會,可以藉著文字表達出來。下面就是我當時未盡的話。
聆聽家人們的分享後,我發現無論是神學生還是畢業生,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學業或服事傾盡全力,勤奮有加。我真心為每一位恩福家人喝彩,並以他們為榮!然而,看到有些家人明顯處於亞健康狀態,我心情沈重。他們很可能和我過去牧會時一樣,把學業或服事放在首位,卻忽略了身心靈的自我關顧。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身心靈的健康,如何完成天父交託給我們的使命呢?
我想到一位屬靈的前輩——羅伯特·默裡·麥肯(Robert Murray McCheyne)。他是蘇格蘭長老會的一位著名牧師,生於1813年5月21日,卒於1843年3月25日,不到30歲便英年早逝,令人唏噓不已。麥肯以其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和卓越的牧養事工而聞名,他在教會歷史上被視為第二次蘇格蘭宗教復興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每日聖經閱讀計劃》至今仍在啟迪無數信徒。
臨終前,麥肯說了一句令人傷感的話:“God gave me a message to deliver and a horse to ride. Alas, I have killed the horse and now I cannot deliver the message.” 翻譯過來,大致是這樣:「上帝賜予我一個要傳遞的信息和一匹可以騎的馬。哀哉!我已經殺死了那匹馬,現在我無法傳遞這個信息了。」他所說的「馬」並不是指交通工具,而是他的身體。
雅歌中的這段經文,最近頻繁地出現在我的心裡:「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歌一6下)。
在基督教事工中,常常見到那些不考慮自己的人。儘管捨己是一種高貴的基督品格,但神的兒女需要常常被提醒:我們是管家,必須履行管家的責任;保養顧惜我們的身體——聖靈的殿,是我們作為管家的責任之一。照顧我們自己的「葡萄園」——個人和家庭的健康,不僅是一種特權,更是一種責任。這是好管家的表現,也是作為基督門徒的順服行為。反過來說,忽視自己的健康不僅不是更屬靈的表現,反而可能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甚至是一種罪。
但願恩福家人都成為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好管家:每個人都能保養和顧惜自己的身體,為主而活久一點。對於已經進入婚姻的家人,要認真對待夫妻關係,用心經營;如果神還賜下兒女為產業,我們必須倚靠上帝的智慧和大能,培養出敬虔的後代,讓基督信仰得以傳承下去。
家、佳、嘉,年年歸家
皓子
現在飛回多倫多的航班上,疾奔至我地上的小家。心雖切盼與妻兒重逢,同時卻帶著另一種離家遠去的撕扯。恩福對我而言,家的溫情漸濃。
成為恩福神學生已滿兩年,但因疫情和簽證,與恩福家人們面對面相見還是頭一回。巧逢三十週年慶典,幸嘆這美好的耽延,初次見面即刻骨銘心。三十載光陰,對陳牧師和師母而言,是從不惑走到古稀,擺上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嘔心瀝血培植養育;對恩福而言,則從呱呱墜地到而立之年。退修會中領受到的恩典和感動,夠我好一陣子回味反芻,在這裡姑且凝練在三個字裡。
家:陳牧師、師母對「家」的理解和委身展現在三十年事奉的方方面面,流露在他們行事為人的時時處處,涓滴成河,滋養出恩福濃郁的「家」文化。這四天三夜裡,我不但在與牧師和師母、董事、同工們的朝夕相處中強烈地感受到家的溫暖,也在與其他神學生的互動和文字裡體悟到他們深深的共鳴。約書亞和薩林娜夫妻為家國同胞流淌的熱淚,濕潤了我的眼窩;朱董敞開心扉地展示他的脆弱和家庭的喜樂,讓我動容;法芸姐在傷痛中所經歷的安慰和醫治,使我同受恩典;祖幸牧師轉述的那位在生死狀上將恩福作為唯一受益人的軍牧,也觸及我心。
佳:恩福之家大咖雲集,人才濟濟。如同溪邊的樹,恩福的枝幹上已然碩果累累,仍在伸展發旺。據我淺見,當代華人基督教各領域中似乎半數領袖都直接或間接與恩福有關。他們的事工果效福澤了無數的華人肢體。
嘉:「嘉」原意是美好,引申為讚美、褒獎、吉慶、幸福,似是恩福文化的極佳寫照。置身於眾多優秀的前輩同儕中本難免自慚形穢、緊張局促。但融於恩福的才子佳人中,平凡如我也平安喜樂。健康積極的團契文化使家人們相聚不為炫耀爭競,而是砥礪成全,活化基督降卑捨己、造就他人的生命。
離家來加(拿大),遠離故土血脈教會至親,難免孤單失落,但在恩福倍感歸家之樂。祝福而立之年的恩福繼續扎根伸展,碩果累累。
切盼年年歸家。
深深扎根,枝繁葉茂
正光
本屆恩福家人最大的讚嘆就是神在恩福書寫的偉大故事——如何讓恩福在過去「扎根」,在現在和未來「伸展並傳承」。「扎根.伸展.傳承」是本次退修會響應恩福成立三十週年的主題。
會長陳宗清牧師在18日晚間的開幕式上說道:「沒有我的故事就沒有恩福的故事。」陳牧師分享了上帝如何呼召他並且帶領他見證恩福的成立。在過去三十年中,上帝藉由陳牧師把一顆微小的種子培育成一棵大樹。第二日的清晨靈修由可敬的蘇文峰牧師帶領,他以自己的故事為例,道出了上帝的工作——上帝不但讓我們出死入生,出己入恩,也預備我們行善。蘇牧師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他的故事也是恩福故事的精彩組成部分,成為了我們眾人的勉勵。
陳牧師緊接著坦言恩福也是神的工作。他繼續更詳細地分享自己的故事,上帝如何在他的蒙召、事奉、婚姻、神學培訓、牧會,直到恩福的成立上不斷地工作。恩福的理念,恩福的事工看重文化、宣教、學術和人才培訓,這些都和神在陳牧師身上的工作分不開。陳牧師和師母在過去的年歲裡很好地照顧了恩福家人,是為父為母的心腸,用眾多的禱告和關心攙扶著家人們走過。恩福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神的工作,是神藉著陳牧師、師母和眾多恩福家人的工作。
神也在眾多恩福家人中書寫祂的故事。家人們的分享有太多的高光時刻,也有很多的溫馨場面。當中有奮戰一線的宣教士,有矜矜業業的牧者,有看似波瀾不驚但危機四伏的文字工作和翻譯者,有拼命苦讀的神學生,有默默支持的恩福同工和董事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絢麗多姿。
退修會無論是會上還是會下都精彩紛呈,雖然已經落幕,但是其中的感恩、感動、歡喜、團契、互勉都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願恩福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裡,枝繁葉茂,四處伸展,成為福音和國度傳承的一部分。

坦誠的生命分享
孫澤汐
2024年6月18日至21日,我參加了恩福家人退修會。今年適逢恩福三十週年慶,主題是「扎根.伸展.傳承」,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分享和交流,深化恩福家人之間的聯繫,見證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
此次退修會的亮點,就是能聽到各位恩福家人的分享,瞭解他們生命中的成長和挑戰。坦誠的生命在信仰中相遇,一同見證神在各人各家之中的作為。無論是牧師們的教導,還是弟兄姐妹們的見證,都充滿了神的恩典和力量。
莫非老師和約書亞牧師的分享尤為動人。前者娓娓道來的見證,展示了文字的力量。她對父親的追憶清澈婉轉,哀而不傷,讓聽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同時也沒有回避對家人臨終關懷的掙扎。感謝讚美主,基督已經戰勝死亡,死的毒鉤已被吞滅,我們可以來打這場輸不掉的仗。
約書亞牧師的分享則帶我們回到北京的弟兄姐妹面前,重溫那些委身為神的年月。他用富有情感的敘事,描繪了弟兄姐妹在信仰中的掙扎和站立時的勇氣。在被衝擊、被約談的掙扎中,信心越被試煉就越發堅韌。在此世的天路上,身形得以愈發堅實,預備領受末後要臨到的榮耀之重。
在這次退修會中,我個人也很享受與新老朋友私下交通的時光。尤其是那些生命相連卻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可以天南海北地暢談信仰、學術,以及那些令人錯愕的奇人奇事。開懷大笑,彼此代禱,期待我們在服事與探索的道路上再次相交。
這次退修會不僅是一場交流與連結,也是一次靈命的更新。無論是坦誠的生命分享與見證,還是個人的深度交流,都在述說神的恩典和信實。願恩福這個大家庭在神恩典的護理中不斷成長。也願恩福家人們能夠繼續傳遞文化更新的異象,將人從天南海北聚集,見證被殺羔羊的國度。在這充滿挑戰的時代,為神的奇妙作為作光與鹽。
回家,傳承,開展
李泉
每次來到橙縣,都像回到家一樣。這次也不例外。從陳牧師、師母和各位同工的熱情問候,到食宿的周到安排,無一不體現出家人般的關懷和款待。
作為年輕的恩福畢業生,能享受到長輩們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倍感溫暖。這麽親切的氛圍讓我一掃旅途的疲憊,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
除了正式分享和座談,會後的談話同樣讓我難忘。施瑋姐特意為我們制作了美味的雞脆骨,一場關於《叛教者》的思想夜宴就此開啟。雨成兄開放了自己的房間,端來提前準備好的水果和飲料。我們一邊鼓勵安臨,一邊開始反思北美神學教育的利弊。晚上回到房間,發現謝文郁老師仍未入睡,於是二人臥床懇談,細聊中國教會的歷史人物。
薪火相傳是本次退修會的主題,也是兩代人的共識。無論是學界研究、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還是翻譯傳播,都能見到上一輩恩福家人不懈的努力,更從中見證到上帝信實的引領。我由衷感到,在不斷變換的時局中,經驗與方法常需與時俱進,但真正寶貴的是始終不變的初心與責任。對文化宣教的堅持讓一代代的恩福人能夠彼此協作,互相學習和砥礪,成為對教會、社會和文化做出貢獻的跨界人才。儘管前路漫長,但眼前每位家人留下的足跡,不正是這條探索之路上最佳的參照麽?
帶著研究與服事中的問題來參會,自然會有分享和求解的激情。陳牧師為約書亞和我開設了專場,分享公共神學研究的心路歷程,展望公共神學研究的時代議題。在此過程中,我深切意識到,只有扎根福音,服務鄰舍,公共神學才能真正開展,發揮出見證天國倫理的力量。今日中國,無論是在學術、教會還是社會領域,公共神學的對話和論說都面臨著嚴峻挑戰。在此環境下,如何繼續開拓公共神學的課題,搭建好公共神學家的團契,並有效回應不同領域中人們的需要,正是我輩恩福家人中公共神學實踐者們的擔當。
從新得力
王忠欣
恩福最初幾年在洛杉磯舉辦的退修會,我都是全程參加,有幾次還是和家人一起去的,每次都有很多收獲。後來由於我主辦的「美國宗教文化暑期高級研討班」在時間上與恩福家人退修會有衝突,就無法全程參加了。但我還是想方設法把研討班在洛杉磯的時間與恩福退修會的時間重疊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抽出一天或半天時間參加退修會,與家人們分享一下我的事工,彼此得著激勵。
上一次參加恩福家人退修會是2016年,當時恩福專門組織了一個「學術交流之夜:基督教與中國化」,由陳宗清牧師和我主持,何光滬教授和高師寧教授做主題發言,我帶去的幾位參加暑期班的學者也做了簡短的發言和回應。2017年雖然沒能參加恩福家人退修會,但我還是帶暑期班的學者們在洛杉磯專程拜訪了陳牧師和恩福基金會,與陳牧師一起座談交流。
疫情期間哪裡也去不了,憋在家中,有時難免寂寞,就很想念恩福退修會中與各位家人互動的時光。恩福的幾次線上退修會我都參加了,特別分享了我栽種的各種花卉,給恩福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2年,我提出是否可以恢復線下實體退修會,很希望與恩福家人面對面聚會,但因各方面時機還不成熟就沒有實現。2022年10月初,陳祖幸牧師來到波士頓,看望美東的恩福家人,就住在我家。我們與波士頓的幾位恩福家人有幾次愉快的聚餐和聚會。2023年在祖幸牧師的努力下,恩福終於恢復了實體退修會,在美南都市休士頓舉辦,我很想去參加,可惜聚會時間選在了酷熱的夏天,我因懼怕休士頓的桑拿天,就沒有去參加。
今年恩福決定恢復在洛杉磯的退修會,我收到通知後就立即報名參加,因為心中渴望與各位恩福家人相見並交流。今年全程參加了整個退修會的活動,見到了眾多的新老恩福家人,心中充滿歡喜。許多恩福家人在進入恩福之前,我就與他們相識了,他們成為恩福家人後,感覺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
退修會中,非常感慨見到了諸多相識二十多年的老朋友,雖然不少人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每個人都還繼續在各自的工場上事奉,讓人感受不到時光的磨損。由於很多年沒有參加恩福的實體退修會,對不少近幾年進入恩福家庭的家人只是通過代禱信有少許瞭解,並沒有真切的認識。這次退修會上,我利用各種機會與尚不熟悉的恩福家人或餐敘,或聊天,或交流,基本上對每個人就讀的學校、目前的服事、家庭的狀況都有了進一步瞭解,並開始建立相互間的友誼,實在是收獲滿滿。
恩福家人在各個工場服事,有著不同的異象和使命,有時會感到軟弱,也會遇到挫折,需要彼此的連結、代禱、守望和支持。恩福家人退修會就是這樣一個使大家從新得力的聚會,每位參加者都在聚會中得到滋養和激勵!

文學盛宴,心靈洗禮
笛子
我總是沒什麽時間讀想讀的書。上一次可以不顧時間,不管事情,自由地沈浸在閱讀的快樂裡,好像已經是許久以前的事了。在六月芳菲、百花齊放的時候,我終於實體參加了恩福家人退修會,從中,我重新體會到了文學的樂趣。
每一位恩福家人分享他們過去一年的經歷、進展和思考時,我都在感嘆前輩們深厚的文學底蘊。他們不管是演說還是討論課題,都能由淺入深,把複雜的論題闡述得言簡意賅,便於理解。恩福家人們的演講和文字,有的如春風細雨般滋潤人心,有的如尖鋒利劍般扎破疑惑的迷霧。他們的分享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還激發了我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
我最感嘆於前輩們敢於鉆研艱深課題的決心和在其中興致盎然的喜悅,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度,十分有文人的執拗和書香墨氣。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從家裡整面牆的書架上尋找想看的書,便是我最喜歡的尋寶遊戲。找到了以後,就坐在窗前,拉上窗簾,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小空間,然後打開封皮,進入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令人流連忘返的書中幻象世界。這次參加退修會,讓我重新感受到了對文學的純粹喜愛。
不僅如此,我還感受到了像家人一樣的氛圍。雖然我是第一次實體參加,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但大家彼此間的關愛和照顧,讓我覺得非常被接納、得愛護。許多人和恩福保持著幾十年的聯繫,我相信這樣長久的牽絆背後一定是彼此以真心相待的愛。大家從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匯聚一堂。相聚時的熟稔彷彿分離的時間從未存在過一樣。我受到這熱情友好氣氛的感染,也十分快樂,雖有些羞赧,但也積極參與到聊天和服事中,共同分享與大家相識的喜悅。
這次退修會不僅是一次文學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通過與恩福家人的交流,我深刻體會到,文學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不斷追求真理和美的精神。我感受到前輩們那種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那種在書香墨氣中尋求自我提升和心靈淨化的執著。這種精神感染了我,讓我重新燃起了對文學的熱情,也讓我明白了無論生活多麽忙碌,都要抽出時間來閱讀、思考,提升自己。
我不僅期待著明年退修會的再次相遇,也迫不及待想要與家人們加深聯繫,分享生命,同奔主路。
如繁花綻放
安臨
今年夏天,我第二次實體參加了恩福家人退修會。距離上一次參加實體聚會已有五年之久。回顧這五年的時光,彷彿歷經了舉目無垠的高山,也走過了死蔭幽谷,神帶領我的道路遠超出我的想像。這次聚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與那些之前僅在網上或通過電郵聯繫的家人們,得以面對面相識。
其中一位令我特別難忘的是田玲前輩。我們之前一直通過電郵聯繫,我也在網上看過她的履歷,她是位名副其實的大學者!本以為她會有嚴肅、冷峻、一板一眼的學者風格,但實際接觸後,發現她更像是鄰家大姐姐。聚會第一天晚飯後,我與她一起散步。突然,她發現了一株從未見過的花,立刻拿出手機,找準角度拍了下來。更有趣的是,她用手機軟件將花的背景剔除,留下了一朵「純粹」的花。我打趣地說:「你是不是把紐黑文的花都收入『囊中』了?」她笑著回答:「那是必須的,紐黑文沒有我不認識的花!」生命中充滿了不期而遇的苦難,但繁花依舊綻放(參太六30)。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祖幸牧師的太太麗杰師母。2022年祖幸牧師來費城探望我時,他分享了他們家的故事。我原以為師母會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實際接觸後,發現是一名妥妥的女強人!她曾是國際刑警,目光如炬,敦本務實。相比之下,祖幸牧師則顯得比較理想主義。他們的故事開始於未名湖畔的「最後一本和合本聖經」。師母和牧師之前牧養一間大型教會十九年,經歷了各種風雨。師母打趣道,有時祖幸牧師就像「地主家的傻兒子」,對教會內的暗流湧動毫不知情(這何嘗不是一種恩賜?!)而她則需要為他遮風擋雨,預判並處理各樣潛在的危機(參創二18)。所以有人說,教會屬靈的高峰是由弟兄推動的,然而教會屬靈的低谷則是由姐妹對抗的。
這次聚會讓我深刻體會到,儘管生命充滿了挑戰與苦難,但神的恩典總是如繁花般在我們面前綻放(參哈三17~19)。
榮耀的重量
約書亞
這次從中國來參加恩福三十週年退修會,對我們一家來說既昂貴又寶貴。特別是對我妻子而言,她已經在國內連續做輔導八年多的時間。她說,這次退修會對她而言太重要了,在這次退修會上她感受到了榮耀的重量。誠如所言,對我們和兩個孩子而言,這次退修會也顯得那麽珍貴,聽到一個個弟兄姊妹的經歷和見證,想到基督恩典的作為,忍不住感嘆、讚美!
我把部分我所經歷到的恩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美好的傳承,恩典中的厚重
陳宗清牧師開場用腓立比書三章7至12節的經文,講到自己跟隨主的經歷,他從16歲到現在70多歲,一生認識基督,經歷基督,得著基督,經歷祂的死,經歷祂復活的能力,一直沒有改變方向。聽陳牧師講恩福成立的過程,與各位董事相識的故事以及配搭事奉的美好見證。幾乎每一階段的服事,神都賜下了一起配搭的同工,實在是奇妙。對我而言,使我感動的是這種關係在基督裡的長久。
莫非姐分享她孝敬父親到最後日子的經歷,讓我十分受益。我們在國內服事,經歷到許多關係的破碎。這些年關於國內血緣關係流行一個詞匯叫「斷親」,就是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是完全斷開,不再交往。在教會弟兄姊妹之間,這種人與人之間由於罪而導致的「斷親」也非常普遍。我們在服事中亦經歷過這種被人「恩斷義絕」的痛,但是,我在陳牧師的分享中看到了基督福音的盼望。我們是新造的人,是永恒國度裡的弟兄姊妹,在福音裡永遠是一家人。這是我們的盼望。
退修會結束的時候,陳師母分享了以弗所書三章15節的經文「天上地下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勸勉我們在基督裡要時刻把焦點轉向父,把榮耀歸給祂,不要建立自己的山頭。這一點我也特別有體會。前段時間在新加坡,我和我們教會的一位長老聊起老舍的《茶館》時,提到劉小波先生所言「我們都是紅旗下的蛋」(源自崔健的歌曲)背後的理念。百年激進主義使我們的族群習慣了「批判」與「否定」,但卻忘記「感恩」與「記念」。許多基督徒甚至牧者都只承認「自己所做的」,否認「前任」或「前前任」在歷史上所做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建造自己「新時代」的巴別塔,卻忘記了「耶和華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九十1)。至高的上主,求祢使祢的每一間教會都能夠不忘記祢的恩典,不忘記那些付出與勞苦過的宣教士和工人們。
二、看重工人而非工作,看重內在而非外在
蘇文峰牧師藉著以弗所書二章8至10節的經文勸勉我們要明白自己在上帝國度中的角色,神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行神所預備的善。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柔和謙卑」,只有這樣,才能有資格事奉神。我們在國內做工,對這點體會非常深,只有真的先做主的工人,看自己如同無有,才能為主做工。如果看重工作,看重外在的果子,就會慢慢忘記僕人的身份,使主人蒙羞。
郭英調董事說;「無論如何,都有15%的人不滿意;15%支持;70%無所謂」。因此在做工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否定,要心情愉快地照顧好自己,好好鍛煉,定期體檢,注意節制飲食。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我們常常看重屬靈的事,卻疏於管理主所賜下的身體,求主幫助我們悔改。
陳愛光董事特別提醒恩福家人要小心掉進「知識的陷阱」,警醒「知識」的偶像,他用「空聰明,虛博學」提醒我們要敬畏主,倚靠神。朱漢同董事分享了他前年經歷軟弱時主賜下的一個特別恩典,從中我們看到主的信實與大能,以及神的特別憐憫。蕭康長老分享了他得病之後經歷醫治、提前退休與教會事奉的經歷,使我們看到神的全知全能和超然的憐憫與恩典。劉哲沛董事分享他們的「愛與衝突事工」,也使我和薩林娜很感動。我們想,國內如果有這樣的事工該有多好。寧子姐分享了神如何一步步地呼召她做《蔚藍色》雜誌,以及她回應呼召的這些年所經歷的恩典,實在是讓人感恩主在她生命和家人中的作為。施瑋姐的禱告和分享,讓我看到一個屬靈帳幕在她裡頭,十分美好,是我所佩服的。
三、海邊的貝殼
其實每一位恩福家人的分享,都讓我很有得著。限於篇幅,我簡單分享一些,許多都已經印在靈魂深處。
與祖幸牧師和師母及孫老師一家的徹夜長談,令我得到醫治與釋放;與龍降恩的交流,使我很受弟兄愛主和成長之心的激勵;與李泉的交流,讓我看到一個付代價工人的興起;知綱兄「肋骨換來的房子」,讓我聽了既心疼又感動;忠欣大哥幫助國內孩子的見證,使我深受感動;聽周宇分享母親純樸而美好的見證及家庭的傳承,讓我們很羨慕和感恩;李靈牧師分享「聖徒和歹徒」的切換,實在是貼切而有趣;笛子分享「手抄聖經」,對我很有啟發;李晶分享「忙碌不是魔鬼的詭計,忙碌本身就是詭計」,令我很有得著。嫣兒姊妹說「移後十年看今天,移前十年看今天」,幫助我更加豁達看待現在;Betty阿姨在台上簡短的話語,讓我很感動和心疼……

恩福家人共同呈獻,表達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