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導論
很多福音派神學家都經常使用世界觀這概念,但世界觀何許物也?信徒為何要學習世界觀?這兩個問題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內容。
對每日面對人生種種問題的信徒而言,世界觀這個詞有點抽象或不太實用。但就是因為世界觀的實用意義太大了,所以它看似不夠具體。何以知之?人生有大小問題及大小答案。小問題及小答案牽涉到賺錢、擇業、擇偶等日常事務,而大問題及大答案關係到人生意義、生存理由、神的存在等大事。所謂世界觀就是關係到人的大問題和大答案,故世界觀雖不是人們常常關注的事,卻是人用以關注事物的框架;世界觀也好比房屋的基石:重要卻看不見。¹ 但不幸的是,在這充滿分散人心之娛樂的時代,人只滿足於小問題和小答案,卻忽視大問題和大答案。但弄不清大答案,卻不能防止大問題的出現,而人不能用小答案來解答大問題。
本文的論點是:明白世界觀是活出智慧人生的必要條件,因世界觀是智慧的必要成分。基督徒在理解或闡釋世界觀時務必注意世界觀與智慧的關係,否則世界觀會淪為一種純理論的事物。強調智慧與世界觀的關係既符合聖經,也能幫助信徒發現世界觀的實用及靈性意義。世界觀這術語雖不見於聖經,但聖經的智慧蘊含著世界觀:世界觀可謂是智慧的認知成分,故擁有世界觀是獲得智慧的必經之路。世界觀基本上是人對整個現實的意義及其所產生的人生哲學的理解。智慧包含著世界觀,但內涵上廣於世界觀,因智慧還包括人根據世界觀管理其生活的能力。智慧是一種頗全面的卓越性,而世界觀是指這卓越性所必備的認知成分。照此,擁有正確世界觀的人未必都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
二、聖經智慧的內涵
我們先從智慧開始。比之信、望、愛等概念,基督徒更少講智慧。然智慧乃何許物?聖經的智慧是指一個使人善於管理生活並應付各樣挑戰的「知識—技能」。² 進言之,智慧是一種由整全的知識、敬畏神的心態、正確的渴望、敏銳的判斷力、熟練的技能組成的複合體。總之,智慧是心靈的卓越性。
雖智慧的內涵不限於知識,但知識是智慧的核心成分,也是世界觀在智慧這複合體裡的所在。但不是所有知識都能產生智慧。智慧事關人對「最重要的事物的深刻且可貴的理解」;³ 諸如「不吃就會死」、「抽菸能致癌」等信息雖說重要,深度卻不夠,故明白這些道理之人不宜以智者自居。按照聖經,智慧的知識層面至少事關兩件事:神的創造和神的救贖奧秘;這兩種知識對人生有終極的意義。
首先,智慧與創造分不開。以神的創造秩序為知識的智慧,我們可稱之為創造性智慧。神「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耶十12)。聖經將智慧描寫為創造者的工匠(箴八30~31),也把宇宙的創造比喻為建房屋的過程(伯三十八4~5)。詩人感嘆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詩一○四24)。因智慧離不開實踐,故從創造所得的認知要求人敬畏造物主(詩三十三6~9)。那麽,對受造領域的觀察之所以能產生智慧,因這種觀察令人從更全面的視角看受造物。「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伯二十八23~24)。在此,廣度與深度相應:整體性的看見讓人清楚看到萬物的存在基礎,即創造者的「永能和神性」(羅一20)。
其二,智慧與奧秘分不開。我們可稱這種智慧為奧秘性智慧。聖經中有些智者善於從神的創造中悟出真理,另一些則憑神的特殊恩賜揭開奧秘(創四十一32~33)。與創造性智慧有異,奧秘性智慧不是關於人人都能觀察的事,乃是有關神隱藏的救贖計劃(弗三9~10)。若自然是創造性智慧的領域,救贖歷史則是奧秘性智慧的舞台。若創造性智慧是普遍的(故它們有些出於外邦人),神的救贖所體現的智慧既特殊也能推翻世人的智慧,故而人只能靠神的恩典方能獲得它(林前一21)。
如此,創造性和奧秘性智慧看似有出入,它們所體現的是公開與隱藏或普遍和特殊之間的張力。一方面,智慧「在城門旁,在城門口,在城門洞,大聲說」(箴八3);另一方面,人感嘆說:「智慧從何處來呢?聰明之處在哪裡呢?」(伯二十八20)智慧說:「懇切尋求我的,必尋得見」(箴八17);人卻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傳七23)。聖經要求人努力尋求智慧(箴四5),但聖經也說,賜人智慧的是神(但二21~22)。有人或許說,創造性智慧是普遍啟示而奧秘性智慧則屬特殊啟示,但這說法雖有其理,卻忽略了:這兩種有張力的智慧都寫於特殊啟示(即聖經)!
然而,聖經的創造性智慧和奧秘性智慧不僅沒有矛盾,而且兩者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伯三十八~四十一章),而後者也將成全前者(羅八21)。與此同時,「奧秘」這概念可被理解為尚未揭開的答案,故它也意味著救贖奧秘被揭開之前,人無法只看神的創造而尋見終極的答案。
神的創造也已遭到墮落及其所帶來的苦痛和災難的破壞,使創造性智慧只在救贖奧秘被揭開這條件下方能帶領人認識神。故此,最根本的張力並非關於創造性和奧秘性智慧的關係,乃在於原本美好的創造和墮落的破壞之間的張力。這張力可見於箴言、約伯記和傳道書在內容上的區別。大體上,箴言若肯定創造的秩序,傳道書和約伯記則表達人對於秩序的隱藏性或混亂對秩序的破壞所產生的困惑。⁴ 舊約子民在黑暗和混亂中只能期盼神應許的實現。這種等待離不開掙扎,因等待之人有時要在絕望和信心之間徘徊。
簡言之,奧秘猶如尚未打開的禮物,是可期卻尚未可遇的答案。若信徒認為,神不會實現其應許或他們的問題永遠得不到答案,那麽,對他們說,根本無任何奧秘可言,有的只是徹底的黑暗。要而言之,奧秘性智慧是指被揭開的救贖奧秘。由此可知,舊新約聖經所展現的是創造秩序的引入、隱藏(或混亂)和轉化等過程。⁵ 我們也可把秩序的引入、隱藏和轉化稱為創造、墮落和救贖。

三、基督教世界觀的大局性
綜上所述,智慧大抵有兩個特徵:大局性(或整體性)和張力性。按照聖經的智慧觀,人對現實的整體性看見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條件,但這種看見會帶來張力。那麽,鑒於世界觀是智慧的認知成分,而該成分是智慧的核心成分,故智慧的特徵也是世界觀的特徵,反之亦然。因此,世界觀也具有大局性和張力性等特徵。我們先談世界觀的大局性。
根據創造性和奧秘性智慧,世界觀是以現實的受造、墮落和救贖為內容的大局性知識。因智慧包含著管理生活的能力,世界觀非但關係到人對神創造和救贖的整體性看見,也牽涉到創造—救贖與人生所有方面的關係。⁶ 人的注意力輕易為眼前的問題和現象所佔據,智者卻習慣於從遠處高處看問題。智者所得的整體觀使他們將已往和未來結合起來而活出有意義的當下,因而尋見人生的意義。
意義的判斷取決於視域的大小,也是為了找到意義,人要從大環境(現實)解釋更小的環境(人生)及最小的環境(我的人生)。旁觀者之所以清,因其將當事者置於更大的環境中(即從當事者以外視之);世界觀的作用亦然。如此,世界觀也是意義的指標。那麽,神智慧的視域是最大的,故世界觀要以神的話為明白整體現實意義的視點。在聖經,「長闊高深」這詞語僅用於描寫神智慧和愛的偉大(伯十一8~9;弗三18)。這或許可以說明神的創造和救贖的統一。我們因此不妨用長、深、高、闊(寬/廣)的概念來解釋世界觀的大局性。
我們先從「深」開始。深度在此可指宇宙萬物的至深基礎。阿奎那認為,當人對創造者的本性與工作有良好的認知,對眾學科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因對神的認知是一切知識的基礎。⁷ 再者,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相應:深度不夠的知識不會有很廣的解釋範圍。明白萬物的存在基礎令人看到現實中的「多」、背後的「一」。一切使人好奇的現象或令人向往的美事均是神的思想和榮美的顯現。故「深與廣」的統一蘊含著「多和一」的對應。
除了「深與廣」,還有「高和長」。「高」可指現實最高程度的存有。按照阿奎那,世上善、義、美等價值的不同程度蘊含著一個程度最高的價值標準(即身為完美存有之神)的存在。⁸ 智慧令人以完美存有為判斷萬物價值排序的標準。「高」也可指人用以觀察整個現實的最高處。高瞻方能遠矚,故高度也與長度相應:從至高者的角度俯瞰,現實的古往今來構成著創造歷史的長度。世界觀在此好比地圖,讓人知道一切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以是觀之,「神是否存在?」不是一般的本體論問題,更是世界觀的問題。神的存在與萬物的存在有所不同。「鴨嘴獸是否存在?」這問題並非世界觀問題,乃是一般的本體論問題,也就是說,這問題的答案是關於本體清單成員的多寡。過去人不知有鴨嘴獸,知道後,人從希奇的開始逐漸進入習慣。反之,神的存在決定宇宙的去向及人生的命定,也是人一生都要關注的問題。神是理解宇宙的基礎和評價萬物的最高標準(事關深度與高度),所以人能藉著神的啟示統一解釋歷史及人生的所有領域(事關廣度和長度)。這統一的現實觀,既能滿足理性的需求,也能讓人更有信心地看人生。

四、基督教世界觀的張力性
然而,世界也充滿矛盾;在世上,秩序和混亂、善與惡、幸福和痛苦皆能共存。⁹ 現實的複雜性遲早會挑戰世界觀的整合能力,使人覺得事實比理論強。此外,痛苦能更直接挑戰世界觀而迫使人審視其信仰,因痛苦不容易被理性馴服。與此同時,世界觀與現實的張力也會讓人更有智慧,因智慧要求人拋棄虛假的信念或修正錯誤的信念。
但世界觀的修正或更換會帶來掙扎或信仰危機,連信徒也要經歷這些。神既然已將正確的世界觀啟示於信徒,信徒為何還會經歷掙扎?一來,掙扎會加深信徒對世界觀的理解。但與其說現實比聖經世界觀更複雜,毋寧說信徒對世界觀的理解太單純。信徒的世界觀即便正確,卻尚未完整且難免有錯誤的摻和,導致信徒的世界觀缺乏深度、長度、闊度和高度。二來,神所啟示的一些應許尚未實現,故信徒的生命還處於新現實的「已臨」(already)與「未臨」(not yet)之間。因此,信徒難免經歷他們的信仰與所處現實之間的張力。
其實,這兩個理由息息相關。不同的信徒對世界觀有不同的認知程度,但只要聖經世界觀的內容尚未完全實現(也即全面的救贖尚未實現),所有信徒對世界觀的認知都不完整。信徒難免覺得他們信仰的整合力受挑戰或不能用高度統一的觀點解釋人生。面對這問題,信徒要謙卑地以信心等候神的時間。但信心也是追求理解的:信心會推動理性尋求更完整的理解,使有一定深度或廣度的認知愈來愈深,越來越廣。不過,只要新天新地尚未實現,更深或更廣的理解遲早會面對現實的挑戰,而變得不夠深也不足廣。
在此岸,從信心到理解再回到更大的信心和理解,這過程可謂無休止,但也構成著信仰生活的動態。保持一定的張力會促成信徒智慧的成長。面對複雜的現實和神尚未完全實現的歷史計劃,無論是拒絕信靠的悲觀,還是過於天真的樂觀,均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有異於教條主義和懷疑主義,智慧要求人誠實面對現實,卻有信心超越有形現實的限制。這意味著信徒的智慧只能在掙扎中成長。
學習世界觀的信徒有時以為他們已掌握全面的真理,故自己可以從認知制高點批判他人。這無異於引理性主義入室,而削弱信心的做法。再者,只停留於理性的所謂全面性認知,使世界觀失去奧秘和感化力,也不能讓人更有智慧。那麽,掙扎就是化認知為體驗的時機:「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5)。對世界觀的真正理解本是一種全面且深刻的體會;我們對聖經的認知不只靠理性,也需要意志、情感和行為的參與。正如人只通過理性認知他人是不夠的,經驗上和感性上的不足往往會影響理性的認知。
但是,掙扎如何能帶來更全面的認知呢?答案還是與「奧秘」這概念有關。信仰上的掙扎與理性上的不解常常相隨,但這一切都暗示著奧秘的存在。在掙扎中面對令人不解問題的信徒,要麽無法看破問題而心如死灰,要麽把問題看成發現奧秘的線索而心存盼望。問題或苦難如同神的靈所「孵」的「卵」(創一2)。正如神能化混沌空虛為有秩序的創造(創一1~26),神也會使問題或掙扎的卵殼裂開,孵出奇妙的工作。奧秘猶如尚未裂開的卵。面對令人不解的問題,信徒像馬利亞「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路二19);這也是一種屬靈孵卵。進言之,所謂屬靈孵卵是信徒在掙扎和不解中期待著神的恩典的揭曉。這出於信心的期待會馴服掙扎中的苦惱,讓信徒以溫柔的信靠與問題共存,直至問題的堅硬卵殼破裂。在期待中的信徒會感到令人安息的奇妙(wonder),也為更大的奇妙預備。奇妙之感能化人的懼怕為渴慕,也使人「跳出人生正常經驗的範圍、打碎[偏見]……並把現實的隱藏維度啟示出來」。¹⁰ 從虛無主義世界觀的角度看,痛苦證明著現實的荒誕,故無奇妙可言。從聖經世界觀的視角看,美善與痛苦的並存暗示著有待揭開之奧秘的存在。智者在經歷困惑時要憑信心給奧秘留空間。由此亦可見,奧秘帶有應許的力量:一般人用單維度的眼光看問題(僅視問題為惱人之事),信徒卻多維度地視問題為有待實現之應許的「蛋殼」。總之,掙扎讓信徒有機會更深刻地體會世界觀的內容,因與掙扎相關的奧秘能吸引人心的全部參與。

五、耶穌基督與世界觀
總之,甘於包容掙扎的信徒會深刻活出世界觀的內容。信徒的重生和信靠本已見證著神「從無到有創造」(Creatio ex nihilo)的大能。但信徒經歷墮落造成的破壞和痛苦後,方能體會救贖如何奇妙地使萬事都互相效力。照此可知,世界觀不只是一幅地圖,更是一部劇本(再說,看地圖和根據地圖行走是不同的)。僅視世界觀為地圖,等於只憑理性進行單維度的認知。但當認知者透過理性、感性和行為體悟世界觀的內涵時,他所經歷的長闊高深是一種多維度或立體性認知。
基督是唯一能完美經歷世界觀內容的人。道藉著童貞女成肉身,這神蹟反映出「從無到有創造」的奇妙;基督雖沒有墮落,但他復活前的身體和受難都承受著墮落的後果與懲罰;最後,復活的基督體現出救贖的勝利(也反映出神「從無到有創造」的大能),亦是新天新地的提前實現。如此,基督是世界觀所有情節的載體,或是受造歷史的縮影。這說法意味著基督是受造物的代表或是一種小宇宙。基督所經歷的,預告著所有受造物正在經歷、也將會經歷的事。基督之所以扮演這角色,因他是創造性和奧秘性智慧的聯合者。受舊約和兩約之間智慧文學的啟發,使徒們視基督為智慧的化身,故說神以智慧創造萬物是說神藉著聖子創造一切(來一2),而基督也是救贖奧秘的載體(西二2~3)。
基督是世界觀的立體表現,故智慧的長闊高深在基督的整個生命中得到體現。因此,唯有效法基督之人方能把世界觀活出來。但唯有與基督合一之人才能效法基督,故基督與他的身體構成世界觀的核心表現(當然,世界觀內容的完全實現有待於整個受造物的更新)。那麽,鑒於基督的生平以死而復活為其核心事件,藉著效法基督活出世界觀的內容就等於經歷基督的死而復活。死而復活不只是信徒的認知對象,也是信徒獲得立體性知識的認知方式。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把死與復活這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時刻應用於信徒在掙扎中的認知步驟,也就是說信徒與基督的死而復活體現於他們的初步找到方向(orientation)、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和重新找到方向(reorientation)的認知過程。¹¹ 這三種步驟等同於信徒所經歷的創造秩序、墮落對秩序的破壞,以及救贖對秩序的更新的世界觀情節。迷失方向是一種死,因信徒的信仰遭到現實的衝擊。重新找到方向是一種復活,因信徒在此藉著聖經更高或更廣的視野重新看到神隱藏的秩序。因為基督之死本身已經彰顯出秩序的重新建立,迷失方向及掙扎其實也是復活的開始。掙扎意味著信心的存在,沒有信心就沒有掙扎了,有的是無奈。再者,在世上,重新找到方向未必等同於獲得完全清楚的答案,而主要是指信徒「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林後四8),因他們憑信心的眼光能看到,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已孕育著奇妙的解答。這種態度本來體現出基督自己的信靠順服,所以也是信徒與基督合一的明證。
綜上所述,實現智慧的人生是信徒學習世界觀的目的。由此,世界觀也是一種旨在培養信徒成為智者的生活藍圖。那麽,基督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世界觀內容的縮影,所以,所謂實現智慧的人生就等同於在基督裡效法基督。再者,由於「在基督裡」(與基督合一)是信徒靈命的真諦,體驗世界觀與靈命成長緊密相連,也是信徒畢生的工程。¹² 我們在此看到效法基督、智慧人生和體悟世界觀等概念的內在關係。藉著效法基督,世界觀變成可經歷的現實,也就是說,效法基督使信徒對世界觀的理解變成多維度的經歷。多維度在此不只是指信徒理性、感性和行為的參與,也是指世界觀內容的多重表現,即寫於聖經的世界觀信息、基督帶來救贖的死而復活、信徒眼下所處的墮落世界,以及信徒的新生命。這一切維度彰顯出效法基督(的死而復活)與世界逐步實現的聯合。像基督一樣,基督徒的人生體現出神的宇宙性計劃,也預告著新天新地這世界觀終點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N. T. Wright.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124.
2. Bruce Waltke, The Book of Proverbs, Chapters 1:1–15:29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4), 77.
3. Swartwood & Tiberiu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Wisdom”,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Wisdom, ed. Stenber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14.
4. Graeme Goldsworthy, Gospel and Wisdom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1995).
5. 同上
6. Richard Belcher Jr., Finding Favour in the Sight of God (Downers Grove: IVP, 2018), 19.
7. Eleonore Stump. “Wisdom: Will, Belief, and Moral Goodness”, in Aquinas’s Moral Theory, eds. MacDonald & Stump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48.
8. ST I, q. 2.
9. Norman Habe. The Book of Job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5), 66.
10. Brown, Wisdom’s Wonder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4), 52, 22.
11.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4), 21-22.
12. James Eglinton,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Bavinck, Personality & Worldview, trans. Eglinton (Wheaton: Crossway, 2023), 10.

作者為創欣神學院教務長,系統神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