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為帝國和基督教帶來了新格局。這一新格局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基督教社區內部又產生了怎樣的反響?
從隱形到合法化
在君士坦丁之前,即基督教的前三百年,教會通常處於社會的半隱形狀態,我們稱之為「公眾隱形」(Public Invisibility)。這意味著,除非有人引導你進入教會,否則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儘管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將基督教視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這一概念,但羅馬與基督教的融合從一開始並非既定事實,更不是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雖然早期教會中有一些教父認為,基督誕生於奧古斯都時期是神的預定,暗示了基督教與羅馬的某種聯繫;但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教會的期望與世俗統治者——那些居住在羅馬宮殿的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太多具體的聯繫。
在大多數情況下,早期教會主要關注內部事務,如教會的發展、分裂,或異端的出現等。與外界及公眾的交流相對有限,多是出於危機應對,例如護教士在爭辯信仰或面臨逼迫時。圖1為法國里昂保存的羅馬時期劇場,許多基督徒就在這樣的劇場中被處死。在宣教和受逼迫的時期,教會與外界的互動非常有限。
然而,這種基督教的半隱蔽狀態在四世紀初(約西元300年左右),因君士坦丁的出現而發生了劇烈轉變。君士坦丁的皈依帶來了基督教的合法化。他的繼任者狄奧多西在任期內,更是將基督教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歷史性轉折。基督教從一個在公眾視野中隱秘、經常受迫害的宗教,轉變為四世紀的帝國國教,進而成為西方歷史上一股深遠的影響力。直至十九世紀,基督教在歐洲和北美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國教的特性。

從迫害到結束迫害
圖2的地圖展示了西元300年左右,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即地中海世界的分佈狀況。在西部和北部,基督教已經在羅馬的高盧(今法國)、日爾曼(今德國)、西班牙、北非大部分地區以及埃及扎根。它不僅限於城市如亞歷山大,而且已經擴展到了許多尼羅河沿岸的農村地區。儘管初期教會的重鎮仍位於說希臘語的東方,如希臘、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巴勒斯坦和東邊的兩河流域,但在所有藍色區域中,基督教社區都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影響力。
西元300年左右,儘管基督教仍是一個少數派宗教,但它已經佔據了羅馬帝國人口的約10%。據記錄,北非的一次教會會議上聚集了超過兩百位主教。在尼科梅底亞(Nicomedia),這個離拜占庭非常近的城市,羅馬帝國的皇帝在此有一個重要據點。從皇宮向外望去,直接可見一座教堂。
然而,這種發展勢頭引發了羅馬帝國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酷的全國範圍內的迫害,這就是在戴克里先皇帝統治下的大迫害。這次迫害始於西元303年2月,教堂被大量拆毀,帝國官員要求基督徒上交聖經並集體焚燒。許多教會領袖——包括祭司和主教——被逮捕和關押。正如圖3所描繪的,許多人遭受了嚴酷的折磨,有的失去了手腳,有的失去了眼睛,甚至有的被燒死。因此,在隨後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公會議上,許多主教帶著傷殘參加會議,他們有的跛腳,有的少了一隻手臂或少了一隻眼睛;作為信仰宣告的證明。
在君士坦丁的父親所統治的西方,大規模迫害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雖然有一些教堂被拆毀,聖經被焚燒,但因此殉道的人卻非常少。這顯示了當時羅馬帝國政治版圖與前幾個世紀不同。最後一次如此猛烈和殘酷的迫害雖然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基督徒死亡,但實際上到了西元300年左右,羅馬帝國已經很難將基督教從其內部根除。戴克里先皇帝的誤判,在於他認為可以通過狹隘的異教立場來解決問題。他沒有意識到,基督徒和非信徒之間的鄰里關係,使得基督教在廣泛的社會範圍內已建立了深厚的根基。
君士坦丁繼承了父親的統治地位後,在他直接統治的西方地區,即如今的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立即結束了迫害。他的動機或許是出於對基督教的好感和同情,或許是為了收買人心。
接下來,他集結忠於他的士兵,向羅馬進軍,爭奪皇帝寶座。於羅馬城外發生的事件,在歷史上存在爭議。據說,君士坦丁在夢或異象中收到一個命令,將他看到的標誌畫在士兵的盾牌上,放在軍旗上,以此獲得勝利。這個標誌是兩個希臘字母,「X」和「P」代表「耶穌基督」。
結果,君士坦丁及其支援者獲得了勝利,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了羅馬。

君士坦丁的兩面性
談到君士坦丁,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是:這位羅馬皇帝是否真心相信基督?我們必須考慮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作為皇帝,他既有個人的一面,也有公共的一面。
我們看到君士坦丁的兩面性,一方面,他鑄造了紀念勝利的硬幣,上面印有「得勝的太陽」、「太陽神」的字樣,保留了異教的傳統。但當他進入羅馬時,並未像前皇帝那樣在異教祭壇上獻香。
對基督教來說,君士坦丁的皈依為基督教開啟了公共層面。他進入羅馬後,很快批准了給基督徒建造一座教堂的申請。這座教堂並沒有選擇在羅馬的中心地帶,而是位於城東南的居民區和軍營附近,成為了一個公眾的標誌,同時也給羅馬帝國政治性的建築賦予了宗教的含義。這座教堂不是一個小小的地方,而是一座宏大的建築,風格取自羅馬的公共議事廳(Basilica),配有大理石柱子和精美地面,能容納三千人。
我們今天在羅馬仍然可以看到一座名為Santa Sabina的教堂(圖4),它是現存最完整的Basilica風格的早期教堂之一,其設計簡潔,未加入過多複雜元素。
教堂內部(圖5)為長方形的主體結構,兩側各為一排柱子,將中央大廳與兩邊的走廊分隔開來,上方設有一系列天窗,為內部提供自然光。大廳的頂部是一個半圓形的後殿,周圍是神職人員的座位,而中央位置則是主教的座位,位於聖壇後方,這個位置被稱為Cathedral。這就是後來大教堂被命名為Cathedral的原因。在羅馬公共議事廳中,主教的座位原是羅馬裁判官的座位。從這個建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基督教進入公眾視野時,它打破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將個人信仰帶入公共領域。


作者為Belmont大學基督教歷史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