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1974年,聖靈感動七十餘位華人教會領袖於「洛桑世界福音會議」中領受異象,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1976年在香港成立「世界華福中心」(簡稱「華福」),推動各地華人教會回應基督的大使命。
2023年10月2至5日,華福在台灣桃園舉行小型的全球華人宣教峰會,為近年宣教運動值得矚目的一次會議。恩福會長陳宗清牧師針對此聚會分別採訪了前華福總幹事/現創欣神學院代理院長陳世欽牧師,及恩福宣教士/歐華神學院教務主任鄭路加博士。下文由本刊編輯整理而成。
問:這次大會的主題是「散居.匯聚.火炬」(Diaspora, Mission,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請解釋其含義?為什麼採用這個主題?
鄭路加:散居各地的華人,因為大使命的緣故匯集,經由聖靈的火領受恩賜,用各地的鄉談,在散居之地隨走隨傳。
陳世欽:「散居」是全球海外華人教會的特徵和共同的處境。1976年第一屆華人福音會議在香港舉行,當時中國大陸沒有開放,故而選擇貼近其旁的香港。不過,華福過去五十年的關注點並非中國大陸,而是「散居」的眾教會。
「散居」者擁有某些特質。從第一代到第二、第三代,一方面具有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又與當地價值觀和文化產生連結。這些都相當正面。
在使徒行傳中,初代教會得以迅速發展,不是因為保羅很厲害,而是由於猶太人散居各地,一定程度上變成福音發展的動力。此次大會的主題正是聚焦於「散居」的華人基督徒,如何產生福音動力,最終走向萬民。神使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地,然而,祂最終的心意是要「收網」,即「匯聚」——讓全球華人信徒回應祂對宣教的整全使命,在各地收成福音的果子。
「火炬」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層提醒我們,宣教始於三一神的行動,聖靈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火炬就是耶穌基督。第二層意義則提醒我們,神所招聚建立的,是跨越世代、生生不息的福音宣教群體;因此火炬也代表跨代傳承(intergeneration),強調跨越與同行,著眼於不同世代之間的配搭——如何交棒,如何接棒。
陳宗清回應:「散居」這個概念,在宣教學上已經使用了很久。第一世紀的猶太基督徒遭遇逼迫後,就離開家鄉,定居在地中海沿岸許多不同的城市。這些散居各地的信徒自然會向當地人傳福音,造成福音的廣傳。
不過,今天華人散居的情形與當年的猶太人不太一樣。華人的散居其實從清朝就開始,但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況且「華僑」絕大多數是非信徒。猶太基督徒散居,則是帶著使命和異象離開故土,因此能帶給世界翻天覆地的影響。
問:此次大會有什麼特點,是與以往宣教會議不同的?
鄭路加:這次會議參加者的年齡從60以上到20多歲都有,其中三分之一是45歲以下的。華福希望邀請更多45歲以下的人參與,因為他們充滿活力,能推動跨文化宣教(而我剛好還在45歲以內!)
會議中提出的許多宣教議題,並非是從前類似會議所未提出過的。但是,這麼多元的華人群體聚在一起,來自不同地區所提出的答案,就幫助與會者看到各自的盲點。那就是:問題的根源不是大家不知道應該做什麼,而是知道了也做不到。誰都知道要培養年輕人,也明白宣教的重要性,但是大家都發現很難邁出從零到一的第一步。
我自己參加這個會議有兩個目的:第一,想知道各地方華人宣教的近況,以便回到學校後更加能幫助學生預備自己,回應神在這個時代的帶領。神學院作為培養傳道人的地方,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心懷天下。第二,希望向各機構的領袖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要達到第一個目的,就要收集信息,聽取一線宣教士的分享和見證。至於第二個目的,我在會中看到寶貴的一點——那些能夠回應使命的領袖,皆與神有美好的關係,具備屬靈的洞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不約而同都把「神的國」放在最高的位置,而不是看重機構的擴張。如此,他們便能看到合神心意的方向。
陳世欽:參與大會的總計200多人,群體普遍年輕,是此次大會的一大特點。40歲以下的超過三分之一,30歲以下達到四分之一。年輕化是一件美事。眾所周知,海外華人教會正在迅速老化。如今,上一輩對後輩的「傳承」和「陪同」至關重要,卻常常是短缺的、被忽略的。
這裡面有許多議題可以討論,也有許多現實的挑戰。海外華人都是移民,最明顯的特性就是不安穩。面對多重身分的壓力以及文化的衝擊,各地的華人教會到今天都還在掙扎,如何才能有效將焦點放在傳承和陪同上。
我走訪過六大洲許多國家的華人教會,發現極少有教會領袖對第二代和第三代有把握。他們所處國家的主流文化不停在改變;為了生存,作為移民的次文化也應做出調整。可惜教會領袖往往墨守成規,又不肯放手。因而不同世代之間存在著張力。
對於下一代的事工,華人教會普遍沒有成熟的對策,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摸索之中。以洛杉磯為例,幾乎沒有一個教會在青少年事工上做得非常成熟;即便有些稍有果效,也仍然面對挑戰——年輕牧者、傳道人更換的比率,遠遠高於一般牧者。
回顧華福過去五十年,不同的總幹事各自有不同的領受和著重點。現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看見「聚焦」的重要性,即專注於「福音使命」和「普世宣教」。我擔任總幹事的十年內,單單做一件事,即「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宣教」,並強調「職場」和「青年」,而這兩部分也是大會的重點。

問:初代教會中,神透過散居的猶太人工作,這些人都是雙文化甚至雙國籍的。這種雙重身分對傳福音尤其重要。然而,現在不少華人移民了許多年,卻不覺得自己是當地人。以美國為例,大約只有5%在美華人真正融入當地的文化。華人有主觀的心理障礙,這個門檻很難跨越;對當地人有負擔的華人為數很少。福音的責任若要放在華人的肩上,這方面顯得非常薄弱。您曾經強調「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宣教」,有沒有見過哪些教會在跨文化宣教上做得非常成功?
陳世欽:這確實是華人教會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參與跨文化宣教上,華人教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宣教」一個很直接、很單純的概念,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那是一種「跨越」,意味著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願意為對方擺上,甚至受苦、犧牲。我強調「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宣教」,特別以「跨」字來強調:所有宣教都必須「跨越」;而「門徒導向」意味著:在基督裡是以生命影響生命。這兩方面都不容易。
華人教會受到中華文化影響太深,在兩件事上尤為突顯。第一,非常注重面子。面子造成我們要求自己,必須要有強過他人的表現。華人看重所知、所行:所知就是知識,所行就是表現(成績)。我們要求孩子在這些方面光宗耀祖——其實祖宗早已不在世,實際上是要讓家長有面子。在華人教會裡,「所知」和「所行」也變成評價信徒的價值和屬靈份量的標準。然而,聖經強調的卻是「所是」(being),就是「與基督的關係」——能否放下、謙卑、順服、擺上,天天捨己,背十字架,跟隨耶穌。「跟隨」的背後是降服和放下的態度。華人教會的根本問題是:門徒的生命不紮實,與耶穌的關係停留於表面;忽略了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以致信仰和生活脫節成為普遍的弊病。
第二,民族優越感。我們生活在多元文化中,雖可與不同的族群相處,但優越感卻揮之不去。我出生在馬來西亞,華人小孩與馬來小孩會在一起玩,但是華人小孩子自己單獨時,卻會稱對方為「馬來鬼」!下意識的民族優越感導致我們不願意融入環境,不願意放下自己。信耶穌後,依然有人不願意降服。其實,有「民族性」是自然的,但懷著「民族優越感」則有很大的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海外華人教會並非沒有願意「跨文化」去宣教的基督徒,但人數真的不多,估計大約是5%。在台灣教會中,根據調查,正式參與跨文化宣教的教會僅有4%;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比例略高一些。要克服面子問題,克服民族優越感,唯有來到十字架前。我強調「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宣教」,就是針對這些情況。

問:最後請陳院長分享,你在華福事奉時,所經歷到的世代交替及傳承問題。請你也談談你交棒給董家驊牧師的心得。
陳世欽:跨代傳承,是華人基督教界面對的主要挑戰和當務之急。我在華福服事十年,2019年在交棒之際,甄選總幹事的委員會經過四輪會議,選出時年38歲的董家驊牧師接任。這是上帝給予的感動,在華人教會歷史中實屬少見。
整個甄選過程並非完全順利。記得當時有三個候選人,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傳統上,華人教會對領袖的期待是成熟而穩重,38歲實在太年輕了!感謝主,當時大家在神面前禱告,認識到培養年輕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性。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全數通過,選出了董家驊牧師。
我自己非常欣賞家驊,神給了他很多恩賜、學識和經歷。家驊本人也花了很長時間來禱告與尋求,並徵詢太太和父母的意見;從最初的抗拒,至終順服接受。我曾鼓勵家驊和歐洲的華人教會領袖代表談話交通,大家都很接納他。
2020年初開始的疫情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家驊不用到處跑動,而是透過Zoom與各地各方互動。過程中,他領受了新的異象,強調「使命門徒」。他也率先啟動了Podcast,過去兩年多製作了100多集,吸引眾多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聽眾。Podcast的啟動具有普世視角,也是創新之舉,沒有太多教會在做。這位年輕世代的牧者,通過具有時代特性的管道,將華福的異象重新組裝出發,是一件極美的事情。
如何有效進行交棒和接棒,如何將信仰傳承下去,如何扶持而沒有猜忌;關鍵在於:長者是否信任年輕一代,而年輕一代是否尊重長者。這考驗是雙向的。年輕一代的人往往認為:我懂得的比長者多;長者則認為:我的經驗多。如此,失去了尊重,也沒有了信任。
雙方的落差其實並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在於處境和角度。不願意信任或聆聽,隔閡便產生了。長者需要多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並開放自己原有的思考方式。而年輕人的功課則是,瞭解每位長者的創傷和經歷——這些在某個程度都塑造著一個人——並真誠地接納他們。缺少溝通和對話,就很難走下去。
「陪同」也是很重要的概念,特別是長者對年輕人必須付代價,花時間,成為年輕人的守望者;並且信任和放手,從旁成為最好的支持者,而不是限制或管理。我常常對家驊牧師說:「你如果需要談話,給我一個信息,就可以隨時找到我,我們可以坐下來談,也可以電話或視訊。」
我與董家驊牧師相差21歲,而與前任總幹事李秀全牧師也差了20歲。不同世代的人在思維上必然存在差異。「傳承陪同,跨代同行」,這需要有明確的國度觀念,有開放性的思考,並常常在神面前禱告,才能拓寬服事的胸襟,並讓大使命的棒子不斷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