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起初的暴力

程嫣兒

……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四7)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2024年悄然而至。放眼世界,各處硝煙瀰漫;無論種族人權之戰,抑或真實的戰火紛飛,從未止息。不僅如此,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庭、職場、甚至教會,同樣有著大大小小的紛爭,無止無休。

人類歷史如同一部戰爭史。聖經描述的第一個暴力事件,是創世記四章發生的該隱殺害弟弟亞伯的慘案。一對親兄弟,弟弟被哥哥殺害,哥哥遭到放逐,家庭破碎,令人扼腕。隨著歲月的流逝,兄弟之爭似乎成為了慣常,在創世記中屢見不鮮,在歷史中比比皆是。經年累月,戰火從家族蔓延到民族,乃至波及各國各邦,吞噬著全人類。

人類為何如此好戰?悲劇的根源在哪裡?

一神論的暴力性?

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施瓦茨(Regina Schwartz)於1998年出版的著作《該隱的咒詛:一神論的暴力性遺產(暫譯)》(The Curse of Cain: The Violent Legacy of Monotheism),將悲劇始作俑者的矛頭指向上帝。她提出質疑:倘若上帝同時看中並接納兄弟二人的祭物,而不是厚此薄彼,從而促進二人的合作而不是競爭與暴力,會發生什麼呢?……該隱遭到了排斥,從而在憤怒中謀殺弟弟。她並指出,所有一神論宗教本質上都充滿暴力,因為其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並且煽動了暴力。

該書的出版在英文世界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作者以人類需求為基本出發點,質疑基督信仰,呼籲丟棄聖經,這樣的論調並不令人意外。

那麼,基督徒當如何回應呢?其實,一切答案都在聖經中,不證自明。讓我們回到經文,仔細查考。

悲劇根源何在?

創世記四章1至5節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就是兄弟二人的名字順序不斷交替。出生時,該隱在前,亞伯在後;描述二人職業時,亞伯在前,該隱在後;獻祭時,又是該隱在前,亞伯在後;直至「神看中」的經文,再次亞伯在前,該隱在後。

名字順序持續交替是一種文學表達手法,體現出兄弟之間持續的張力乃至敵意。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看中」之前,這種張力和敵意已然存在。也就是說,故事所呈現的畫面並非兄弟二人原本相親相愛,「神看中」破壞了愛的關係;相反的,在「神看中」之前,兄弟關係已經暗潮湧動,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至於張力的緣由,四章的經文並沒有直接說明。是兄弟個性不合?生活矛盾?父母偏愛(如同創世記後文的以掃和雅各)?或是農人(該隱)與牧羊人(亞伯)的競爭和衝突?或許都存在一定可能性,但卻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當我們放眼更大的上下文時,會發現終極原因就在創世記第三章:自從亞當、夏娃犯罪躲避神之後,神與人的關係遭到了破壞,而人類(及一切受造物)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隨之崩塌——夫妻關係如此,兄弟關係也是如此。

在神沒有看中自己和祭物後,該隱變了臉色(直譯:臉垮了下來)。至此,原本的暗潮湧動變成了明顯的憤怒。這個時候,神說話了。雖然神沒有看中該隱和他的祭物,但是祂並沒有忽視他的情緒,因而對憤怒中的該隱發出了溫馨提醒:「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四7)。「蒙悅納」一詞的基本意思是「提升」,可以譯作「被高舉(蒙悅納)」,也可譯作「仰起臉來」(對應於該隱的臉垮下來)。無論是哪種翻譯,都能看出神對該隱有著真切的關心。神沒有怒斥他:「你明明做得不好,還有理由生氣?」而是用「若行得好、若行得不好」來促使他反思。然而,從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見,該隱完全忽視了神的提醒和勸告。憤怒和自憐吞噬了他,操縱了他,導致他無法看到神的憐憫和美好心意。

綜上所述,真正導致該隱成為殺人兇手的不是「神看不中」,而是兄弟二人原本岌岌可危的關係,以及該隱以自我為中心(從自戀到自憐)產生的無法克制的怒火。歸根結底,人類的墮落,與造物主的疏遠和隔離,是一切悲劇的根源;在這樣的光景下,若不回歸真神,各類戰爭將永不止息,人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

制伏內心的該隱!

聖經記載這個故事,不是為了讓我們指責該隱,而是呼籲我們將這個事件當作警告。其實,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曾經或者正住著一個該隱——我們會對兄弟發怒,產生過傷害他們的念頭,或者確實傷害過他們。

遠古時代神對該隱的提醒,今天依然縈繞耳際。神似乎也在提醒我們:「如果你恨你的兄弟、家人、同事、朋友、鄰舍,該隱就伏在你的心門口,他的自戀、自憐、憤怒、敵意必戀慕你,但是你卻要制伏這些內在掙扎。」

願神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

作者為本刊執行編輯。